摘要:和印度不同的是,因爲閉關鎖國,中國幾乎是最後一個遭遇列強軍事侵略的古老帝國,而同時晚清政府對中國的統治力一直都沒有喪失。同時,列強在中國沿海的穩固殖民據點相較之於18世紀的印度,還是太薄弱了,有很多據點,比如上海、廣州,還是是多國共享。

首先我們應該記住,不要把希望寄託於敵人的仁慈,而要寄託於自身的強大。


當哪吒遇到一個海夜叉的時候,因爲實力懸殊,海夜叉在劫難逃;但當哪吒和敖丙一起遇到了海夜叉,海夜叉卻逃脫了。


爲什麼海夜叉遇到一個比他強大的敵人逃不掉,而遇到兩個卻可以趁機逃掉呢?因爲哪吒和敖丙搶功而鷸蚌相爭。



事實上,印度和中國一個成爲殖民地一個卻成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爲印度遇到的敵人最主要的只有一個,而中國卻同時遇到了很多個強大的敵人,他們難以同時滿足自己和對方的要求。同時,晚清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完全喪失統治力。


一、英屬印度的建立


早在15世紀,英國的貿易船隻就到達了印度。16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與印度半島上最大的政權-莫臥兒帝國,簽訂通商條約。隨後的一個世紀裏,東印度公司不僅經濟實力逐漸擴大,而且開始擁有了軍隊。


通過軍事征服、經濟滲透、借力打力等方式,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半島建立據點、佔據莫臥兒帝國的部分地方政府,形成一個個的獨立王國。到17世紀末期,東印度公司成爲印度半島上無可爭議的最大的勢力。幾乎同時,法國和葡萄牙建立法屬印度和葡屬印度。


18世紀,因爲侵略的關係,印度半島接連遭遇了多次災荒和瘟疫。而這些災荒進一步腐蝕者半島上的政權。與之相對應的,東印度公司卻在不斷轉型,最終爲英國政府直接控制。1833年,英國政府完成了對東印度公司的完全接管。



隨後,在英國政府命令下,印度總督對印度半島上的政權,包括莫臥兒帝國,進行蠶食和各個擊破。這遭到了印度人民的反對,印度大起義爆發了。


19世紀中,在鎮壓了起義的英軍流放了莫臥兒的末代皇帝,正式成爲印度大陸上的主宰。同時,由於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勢力在列強中佔據壓倒性的優勢,18世紀末,英國就開始清理其他列強在印度半島的勢力,最終形成了一個完全統一印度半島的英屬印度。


諷刺的是,這也是印度半島上最早形成的統一政權。而放眼此時全球形勢,古老文明幾乎已經被歐洲橫掃一空,只剩下了東亞的中國和日本。


二、列強對晚清政府的接觸和侵略


和印度不同的是,因爲閉關鎖國,中國幾乎是最後一個遭遇列強軍事侵略的古老帝國,而同時晚清政府對中國的統治力一直都沒有喪失。


雖然葡萄牙和荷蘭在明末就開始接觸並向中國滲透,但中央集權的中國明清政府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是異常穩固的,除了葡萄牙佔據了地理上十分微小的澳門,荷蘭佔領臺灣遭到失敗,19世紀以前,列強幾乎沒能在中國沿海建立穩固的據點。


英國和中國的接觸更晚,中英最早的官方會晤發生在18世紀末,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之所有會這麼柔和,是因爲中國政府的傲慢讓他們覺得中國尚強,因此對中國只有經濟要求,而暫時沒有領土侵略要求。



然而,紙老虎早晚都會黔驢技窮的。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讓英國意識到,中國政府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但因爲沒有軍事據點,英國要從印度運兵,難以一下子佔據更多的地盤。因此英國還是把它的主要要求放在經濟領域,領土方面先割佔香港,想以此作爲據點,逐漸蠶食。


而此時已經是19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已經不復當年一手遮天,活躍在大洋和陸地上尋找殖民地的國家不止英國一個,英國想要複製17世紀在印度的行動,不僅中國土地廣闊,而且英國很快就遭遇到了競爭對手。


後來短暫的時期,英國和法國共同開發中國這片殖民地。英國憑藉強大海軍優勢,沿着長江沿岸向內陸滲透,而法國憑藉越南的地理優勢向兩廣滲透。


但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法等國遭到了德國和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阻擊和超越,而在中國,英國人發現它的競爭對手不僅包括法國,還有德國、俄國,甚至包括後來者美國和日本。


而深入中國內地的英國人,特別是那些以擔任領事的英國博物學家們,還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三、列強和清政府的相互妥協


1840年開始,清政府再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這些戰爭都發生在沿海地區,廣大的中國內陸沒有受到影響。


同時,列強在中國沿海的穩固殖民據點相較之於18世紀的印度,還是太薄弱了,有很多據點,比如上海、廣州,還是是多國共享。因此無論哪一國,都難以完成殖民侵略。


在《知識帝國》一書中記載,深入內地的博物學家們是英國人的無形間諜,但他們通過走訪發現,2000年的封建集權統治模式導致中國雖然屢戰屢敗,千瘡百孔,但在中國內部,清政府的統治力一直沒有完全崩潰,對地方的控制力異常的穩固。



於是,列強們轉換了侵略方式-經濟掠奪。這一點最早是美國人發明的,原因是因爲美國來得晚,難以建立有效的單獨殖民據點。


而對於清政府的官僚們來說,與列強們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他們漸漸發現,通過列強之間的矛盾尋求斡旋,可以將領土的損失降到最低。這種認知在中國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初期。


於是,在19世紀的後50年裏,清政府不斷的通過這種手段,以經濟賠款的方式來減少領土的損失。雖然賠錢也難受,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大不了苛捐雜稅多一點,總比讓別人收稅要好一些。


而且,洋務運動還是有一些作用的。雖然將現代工業這朵鮮花插在清政府這坨牛糞上,怎麼看怎麼怪,但洋務運動客觀上還是給這個古老帝國刷上了一層新的油漆,一時間還是讓列強感到中國又強大了。


這種情況下,通過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列強認識到,與其進行軍事佔領,不如進行經濟侵略。


而清政府,本來已經搖搖欲墜,但在列強的扶持下,居然還能勉強支撐,一年收的稅還能落在自己手裏一點,那麼自然“結與國之歡心”咯。


而這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局面,算是列強和清政府心照不宣的相互妥協的方案。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入侵印度時,相比於其他列強是佔據了其他列強絕對優勢的,而印度又是分裂的,英國相對容易的各個擊破並清除了其他國家的勢力,就算如此,英國還是花費了200多年的時間建立殖民統治。


而在中國,英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列強們之間的競爭,英國介入以後,很快俄國法國就來了,再然後日本和俄國也來了,短短几十年,英國不足以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因此爲了更好的獲取利益,列強之間、列強與清政府之間達成一種默契-經濟侵略。


而隨後的20世紀,中國的覺醒也比印度更加有力。這就是爲什麼,清帝國沒有淪爲完全的殖民地。


文/子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