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手裏的拿着的不是一件文物(即便是文物複製品),如果她的態度不是那般輕視和無所謂,如果她沒有說一句:“沒事,他可以再修復。”

我想,我是不會如此揪着這麼一件事而感到不快。

作爲一名健身愛好者,我很佩服她的運動自律。在她沉寂一段時間後,突然以“馬甲線”女神的身份迴歸大衆視野,確實令我感到驚豔。

但一事歸一事。馬甲線女神在管理身材方面確實很自律,但對待文物,對待歷史,她不僅不自律,也很不敬畏。有網友說,她手上的文物其實複製品,所以她纔不那麼在乎。也有網友認爲,這只是一個娛樂節目,何必較真呢? 當然,還有網友認爲這是節目組的問題,是策劃人的問題。袁姍姍是犧牲了自己,無奈背鍋。

在我看來,節目組有問題,袁姍姍也有問題。

不論她手上拿着的是真文物,還是複製品,它都是歷史的一種見證。這不得不較真!

前者是在長河中傳承下來,它見證了歷史風雲的變幻,它凝聚了老祖宗們的才華與智慧,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發展與藝術審美;

後者是文物工作者從前者的歷史軌跡中摸索出來的,其目的是讓我們與歷史更加親近,有更多機會去通過它來了解過去,並研究歷史。

真的文物無價,複製出來的文物也是心血之作,豈能以“褻玩也”之態度去對待?雖然我們不是文物修復師,不是歷史學家,不是學者,不是考古學家,但面對文物和歷史,我們也不是娛樂喫瓜羣衆。作爲中國人,我認爲我們必須要對我們的華夏遺產有所尊重,因爲這是對歷史最有力的敬畏態度。 其態度,是必須端正而嚴謹。

當時看到這則報道的時候,我的腦海裏頓時閃過去年在武漢博物館見到的一幕:一位老人低首在觀摩一件清代宮廷文物(剛好碰上武漢博物館的“瀋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他站在櫥窗前,揹着雙手,微微彎着腰,對着那件文物看了許久。

這一幕在我腦海裏定格了許久,也令我久久不能忘卻。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的態度打動了我,忍不住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張。照片裏的那一個背影,那一位老人,以無言的舉止一直在教誨着我:面對歷史,我們的態度都該專注而認真。

後來,我發現那位老人在看每一件文物都十分認真。隔着一道櫥窗,老人都如此敬畏,如此小心翼翼。可見,在他的眼裏,那些文物並非只是簡單的歷史遺產,它們還承載着更多。

一位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個普通人,一個公衆人物,袁姍姍對文物的不敬,對歷史的不敬,對文物修復師工作的不敬,讓我感到十分難受。我難以想象,這竟會是我佩服的“馬甲線女神”。她作爲一名公衆人物,既然參加了這檔與文物相關的節目,就更應該明白歷史和文物的意義與價值。

這一點,令我由不得不想起同樣是作爲公衆人物的王剛老師。在第二期《國家寶藏》中,由湖北博物館展示三件國寶,其中之一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堪稱“編鐘之王”的“曾侯乙編鐘”。

演員王剛作爲編鐘守護人,他在參觀曾侯乙編鐘時,是用手捂住了口鼻才湊近觀看,因爲文物太受周圍客觀環境、溫度溼度的影響。臨別時,他還對編鐘深深鞠躬致敬。

如此敬畏的態度,不僅是作爲一個華夏子孫該有的態度,一個“守護人”該有的態度,更是作爲一個公衆人物該有的表率。不論是明星還是演員,他們在公衆面前,其一言一行都會對他人和周邊環境造成影響。

而這影響是積極的還是負面的,就與一個公衆人物本身的素質涵養有着極大的關係。

如今,袁姍姍道歉了,她承認錯誤了,也承擔了觀衆的批評和指責。只希望,道歉之餘,她是真的知道自己爲什麼要道歉,而不是因爲受到了批評和指責後纔來道歉。

君不見古人如月,照見今人心。向每一件曾徜徉歷史長河的文物致敬,向對每一個文物修復師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