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石畫,是撒拉族悠久的民間藝術,比起在石頭上作畫,這顯得更有意思。而這些“黃河石畫”也是撒拉族悠久的民間藝術。

原標題:一文不值的石頭,經農民之手變成搶手貨,來自黃河源頭的神奇魅力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條全長約5464公里的古老長河,不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更是我們中國人的“母親河”。黃河兩岸,一切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幾千年來,河牀上的一沙一石都經歷了歲月和歷史的打磨。在黃河上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裏的石頭登堂入室,經過撒拉族婦女之手,這些石頭非凡一般。

隨着旅遊文化興起,“黃河文化”成爲循化發展旅遊的重頭戲。河牀上豐富的沙石資源也令循化旅遊變得十分獨特。一幅幅用黃河石頭做成的畫,不僅精美,還富有詩意。這些“黃河石藝”的內容取材廣泛,有撒拉風俗、花鳥、山水、人物故事等數十種題材。

黃河石在濁水激流下,久經磨礪,逐漸形成質地堅硬、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圖紋美麗、色彩斑斕的天然石。因此,天工獨塑而大璞不雕。

不論是花還是動物,都充滿了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美妙意境,展現了“黃河文化”的一種元素和符號。而這些“黃河石畫”也是撒拉族悠久的民間藝術。令人不由驚歎和思考,全長約5464公里的黃河沿岸,究竟創造出了多少古老藝術和文明?

黃河作爲我們的“母親河”,相信沒有誰會不知道它的存在。但“黃河石畫”卻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一種民間藝術。這些石頭髮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的北麓,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石頭。巴顏喀拉山可是古籍中所描述的黃河源頭,繁星沉睡和醒來的地方。

巴顏喀拉山位於黃河源頭與通天河之間,爲黃河與長江河源段的分水嶺,這座神奇的山脈,藏語叫“職權瑪尼木佔木松”,即祖山的意思。發源於此處的黃河石本身就註定了不平凡,而在人類智慧的創造下,它又開始了藝術的征途。

這些經過漫長歲月打磨的石頭,在經過撒拉族婦女之手,不僅變成了一幅美麗的藝術畫,也有了不菲價格,其價格根據畫之大小決定。黃河石畫,是撒拉族悠久的民間藝術,比起在石頭上作畫,這顯得更有意思。據悉,一幅黃河石畫最貴可達上萬元。

這些作品有牡丹、荷花,也有白鶴或白鷺等等。這些被沖刷了幾千年的石頭有的質地堅硬、有的沉穩古雅。如果碰到造型奇特的黃河石,還能直接賣錢。 據當地一個黃河石收藏愛好者透露,他曾撿到一塊黃河石,因像龍頭而被出價9萬多,但他沒捨得賣。

後來,當地的一名房地產商從中看到商機,改賣石頭畫,一年收入2千萬。黃河石畫雖說歷史悠久,但作爲民間傳統藝術卻難以升值。當地的許多撒拉族婦女在他的帶領下,不僅令這民間藝術繼續傳承下去,也解決了個人就業問題,提高了生活質量。

據瞭解,純手工製作一幅石藝畫,規格小的要三四天,規格大的則需要幾個月。這些引吭高歌的白鶴、嬌豔欲滴的牡丹以及富有青海民族特色的畫作,都是用毫不起眼的黃河石粘貼而成。

一般規格大,比較難一點的,需要有十多種不同顏色的石頭所作出的石頭畫,市場價可以買到八萬塊錢。

除了黃河石可以作畫,就連黃河沙也是如此。 黃河石可以說是黃河的靈魂,世世代代生活在黃河邊的撒拉族是一個剛毅的民族,在用臂膀來丈量黃河的同時,也掂量了黃河石的分量,懂得了品石、賞石、玩石。他們用藝術的眼光和構思, 令這一文不值的碎石製成天然石畫後,令撒拉族黃河石藝文化獨一無二。

在傳承這古老的民間藝術的羣體中,大多都是黃河岸畔的農民。文明的起源離不開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農耕文明最早起源於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這與黃河緊密相關。幾千年來,古老的農耕文明一路走到今天的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農民一直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他不止只是發展農業,也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在進入了工業革命之後,他也是工業文明的搖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