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不能像真實方艙醫院的醫生護士那樣,用膠布把防護服封死,我們拍戲要拍人,只能隨時把護目鏡摘下來擦乾淨,演員的表現力都在一雙眼睛上,要儘量讓觀衆看得清那雙眼睛。他們跟我都合作過,大家的默契度比較好,畢竟拍攝時間很短,需要快速地找到感覺,他們都有爲戲由衷流下過眼淚,這些要留待觀衆看的時候,能不能體會到,而不是通過我來講。

  《在一起》全劇10個單元,劇情均由抗疫期間的真人真事改編,有望10月播出。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文藝工作者們經歷了一次漫長的“停工”,然而他們並沒有沉睡,受到千百萬醫護人員、疾控、公安、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逆行精神”感召,電視創作者們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爲國家爲時代記錄下這些震撼人心的時刻。在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領導提出“時代報告劇”這個概念後,衆多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領域的優秀編劇、導演迅速集結,親臨一線,深入採訪、調研和創作劇本,並於3月中旬開啓了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的緊張拍攝。參照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方式,《在一起》全劇10個單元,每2集一個獨立故事,劇情均由抗疫期間的真人真事改編,有望10月播出。這大概是中國電視劇拍攝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劇,當年策劃,當年完成劇本,當年攝製,當年播出。疫情無情,人間有情。南方都市報記者日前獨家專訪參與《在一起》創作的三位導演滕華濤、沈嚴、汪俊,他們將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真實呈現在這場全民抗疫中,最爲純粹的奉獻與感動。

  專題採寫:南都記者 蔡麗怡

  實習生 唐梓寒 林東苗

  專題攝影:南都記者 林耀華

  滕華濤:全素顏、無濾鏡的表演纔是最真實的

  拍攝單元

  《同行》

  故事概要:武漢封城,身在外地的呼吸科醫生樂彬和檢驗科醫生榮意結伴逆行,歷經坎坷,最終回到武漢貢獻力量。

  演員陣容:楊洋、趙今麥、張雲龍、任重

  拍攝地點:無錫、上海

  代表作品:《蝸居》《裸婚時代》《失戀33天》,以大衆關切的社會話題,強烈地引發觀衆共鳴。

  南方都市報:加盟拍攝該劇的初衷是什麼?

  滕華濤:我覺得這是一件義不容辭的事。在全球人民都在抗疫的時刻,我們影視人也應該做點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南都:劇中最想表達一種怎樣的精神?

  滕華濤:我們單元裏的兩位醫生,就像士兵一樣,他們是知道戰場在哪裏、一定要回到戰場去戰鬥的兩個人。一個呼吸科醫生,另一個聽起來只是衛生所的檢驗科醫生,好像她回不回武漢沒什麼關係,但他們爲了自己的責任和“醫生”這兩個神聖的字,勇敢地回到行業第一線去。

  南都:創作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滕華濤:準備時間比較緊張。加上我們這個單元路上的戲比較多,現在交通已恢復,我們要拍當時疫情期間沒車沒人的狀態比較困難。還有天氣原因,現在南方已經挺熱了,演員卻要演春節期間最冷時候的戲,大家穿着厚衣服,每天在外面拍攝奔波、開車或騎車這種戲,確實很辛苦。

  南都:爲什麼選擇全素顏、無濾鏡的表演?

  滕華濤:因爲兩個人的職業都是醫生,兩個人都在路上奔波,他們沒有機會去修飾自己。我不希望觀衆在看的時候說:怎麼這個醫生在那麼緊張的情況下,還有空把自己化得那麼仔細?這是出於真實性的考慮。兩位主演對於素顏出鏡沒有顧慮。試妝的時候,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戴上兩層專業口罩,護目鏡一戴上,他們就有那種壓迫感,切身體會到當時醫護人員在那種狀態下救死扶傷有多麼不容易,這種真實感給他們的表演帶來一種很好的感覺。

  南都:點評一下主要演員的表演。

  滕華濤:肯定跟兩位演員之前的作品有不太一樣的東西。他們跟我都合作過,大家的默契度比較好,畢竟拍攝時間很短,需要快速地找到感覺,他們都有爲戲由衷流下過眼淚,這些要留待觀衆看的時候,能不能體會到,而不是通過我來講。

  南都:一句話推薦大家看《在一起》。

  滕華濤: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個時刻,它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在一起》希望能夠記錄好這個時刻。我們的創作,不是一種遠離觀衆、說教式的模式,我們這10個單元,我相信它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觀衆的主流價值觀,呈現大家在這次疫情當中做出的努力。

  沈嚴:從小人物出發,說了一些普普通通的話

  《擺渡人》

  故事概要:通過一位外賣小哥在疫情期間堅持送單並組織志願者團隊接送醫務人員的故事,塑造了一羣武漢最困難時期的平民英雄。

  演員陣容:雷佳音、張靜初、倪妮、蔣欣

  拍攝地點:上海

  代表作品:《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關係》《我的前半生》,擅長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發,作品貼近現實生活,切入角度新穎犀利。

  沈嚴:拍之前,我看到各種各樣的素材、抗疫紀錄片等,我真的覺得拍劇有點無力感,真實的東西纔是最有力的,拍劇肯定拍不過紀錄片。但在創作過程中,有了演員進來,當演員開始表演一剎那,我才覺得也許我們用戲劇感的東西去講故事,會讓大家得到不一樣的感受。我很喜歡《擺渡人》這個故事,從小人物角度出發,說了一些普普通通的真心話。

  南都:這個故事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沈嚴:我們的故事是一個快遞(外賣)小哥,不斷把生活用品傳送到每一個家,實際上是把生活的希望傳送到每個家。看故事把我看哭了幾次,我是一個很容易被影像打動的人。但疫情這個事大家已經知道,我們沒必要把血淋淋的東西還原給大家,反而剋制的情感會更打動人。就像嚎啕大哭,肯定不如眼淚憋着慢慢落下來那麼動人。我們這個劇演的人沒啥哭戲,反而看的人可能會哭。

  沈嚴:邊收劇本邊拍,一邊磨細節,肯定從時間上不能消化那麼快。好在編劇提供的大綱非常詳盡,大家按照脈絡可以摸到一些東西,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不能聚集,也給拍攝帶來很多困難。我們拍醫院那場戲,那天要還原當時武漢疫情剛暴發初期,還沒有其他城市來救援的狀況,那天我要了370個羣衆演員在醫院聚集,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兒。然而我們真的做到了,承受的壓力很大。當時去武漢馳援的一位醫生和一位護士長,他們來到現場告訴我們當時真實的狀況,指導我們怎麼穿防護服、醫生怎麼救援。這場戲拍得很緊張,幸好沒有出現意外。

  南都:演員戴着頭盔和口罩,怎麼摸到表演竅門?

  沈嚴:我特別認同雷子(雷佳音)說的,你真心在表演的話,整個人的狀態是能夠透過口罩看到口罩後面的表演的。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戲是摘掉口罩的,比如他在家裏,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覺得即使戴上口罩,他也能夠讓大家知道口罩後面是激動、是痛苦、還是感動,都能看得到。

  沈嚴:雷佳音是很好的演員,一個接地氣的、不像明星的、一個純粹的演員。我相信要是那會兒把他穿成快遞小哥的樣子,到街上送外賣的話,估計沒有人能認出他來。他說要去雷佳音化,實際上他想把演員的氣質拉走,更多的還原到角色上,我覺得他做到了。還有蔣欣扮演的護士長,倪妮演的小護士,她們只有四五場戲,我像用特約演員一樣在用這些特別好的演員,她們演繹得非常感人。

  沈嚴:這是我看這個故事的一點感悟。在我們生命中,很多人都是很平凡的,但真的有突發事件或大難來臨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挺了不起的。我想給我們中國人自己打打氣。

  汪俊:我們儘量靠近生活,每個細節都來源於武漢方艙醫院

  《方艙》

  故事概要:胡慶生帶隊支援武漢方艙醫院,他帶領年輕的醫護人員,與患者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演員陣容:靳東、孫佳雨、毛曉慧

  代表作品:《小別離》《小歡喜》,他的作品總能抓住時代的脈門,真實不懸浮,切中社會熱點,在激烈的矛盾中引人思考。

  汪俊:大家都經歷了這場疫情,都能感同身受。我經常看報道,對這些醫護人員蠻尊敬的,我老想着,作爲演藝工作者,也應該爲這個事情做點貢獻、出一份力。正好有這麼一部劇,我就接了。開機第一天我對劇組人員說,我們拍這個劇有特殊的意義,醫護人員在前線冒着生命危險,我們沒有這種生命危險,我們沒有理由不盡我們的力量把這個戲拍好。

  南都:怎麼打造和還原這座“生命之艙”?

  汪俊:劇中場景可能很單一,一桌一椅一牀,但重要的是塑造人物,把在方艙裏生活的醫護人員和病人,在這段時間裏的喜悲哀樂、內心世界體現出來。我們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每一個細節都來源於武漢方艙醫院,比如有病人大小便失禁拉在牀上;有病人缺這缺那,醫護人員把自己的充電寶給他;在方艙裏給孩子過生日、輔導孩子的文化課等,都充分體現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

  汪俊:非常困難。我們不能像真實方艙醫院的醫生護士那樣,用膠布把防護服封死,我們拍戲要拍人,只能隨時把護目鏡摘下來擦乾淨,演員的表現力都在一雙眼睛上,要儘量讓觀衆看得清那雙眼睛。但演員只能露出眼睛,表現力上減弱很多。我只有想辦法讓演員的臺詞、形體更具表現力,但形體也受到影響。靳東個子高,他一個人要穿兩套衣服,在原來的防護服底下接了很長。他穿防護服演戲,就像落枕一樣,轉個頭都是連肩一塊轉,脖子動不了。我非常珍惜表現進方艙之前和離開方艙之後的時間,這個時候演員摘掉各種防護用品,大概就十幾秒了,很短很短。

  南都:靳東怎麼演得更接地氣?

  汪俊:我跟他聊過,儘量把這個院長演得接地氣,當普通人來演。他雖然有拿着喇叭喊的時候,但他更多時候是蹲在地上跟病人說話,他和病人之間是平視的關係。他跟身邊護士之間的互動,互相在背上畫點什麼,別人在他背後畫一個蝦,他也開心。在方艙這個環境中,他要演一個讓大家可親可觸可感的人物。

  汪俊:我們儘量地靠近生活,儘量讓所有演員的表演不留痕跡,盡力傳達醫護人員在這場戰役中的奉獻、無私忘我的精神。我們還原得怎麼樣,有待於觀衆來檢驗。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