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大乱,成就了曾国藩,至于那些对太平天国无动于衷,不作为的官员,从县令到巡抚,相关人等都最后者被革职拿问,下了大牢——原来只需出动几十个片警,花几百两银子就能解决的事,因为他们的因循懈怠,蔓延成了一场塌天大祸,只是革职下狱,都是便宜了。随着拜上帝教动静越来越大,按理说当地官员不可能毫无觉察,但广西前后两任巡抚都不愿意惹上“谋反”大案,消极敷衍,喝酒吃茶,吟诗作赋,假装太平,下级呈送情报,一律予以斥责,久而久之,连上报的人都没了。

【军武次位面】:杨树

关键时刻,要让能的人上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历经14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一亿左右,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总共花了4.5亿两白银,民间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但回顾历史,清朝实际上完全有机会在太平天国还不成气候之时就将其扑灭,本不用花这么多银子,更不用死这么多人,可为什么还是却酿成一场大祸呢?
太平天国源于 “拜上帝教”,大家都知道这是洪秀全所创,但“拜上帝教”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人物并不是洪秀全,而是善于鼓动,能与教众打成一片的冯云山。也就是说,只要抓住冯云山,“拜上帝教”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更不用说后来的金田起义了。

▲冯云山是拜上帝教早期的实际领袖
历史还真给了这么一个机会。
1847年冬,冯云山被广西桂平县的团练逮捕,告发冯云山的人是当地紫荆山石人村的地主乡绅王作新。此人出生于当地一家富户,有秀才的功名,曾与在私塾教书的冯云山还有过一段交往。
王作新很快就发觉冯云山积极传教的行为不对劲,立即与之划清界限,瞅准机会带领团练抓捕了冯云山,并且押解到桂平县衙,控告冯云山“阳为拜会,阴谋叛逆”,并且呈上了有力证据——无论哪个王朝,“谋反”都是十恶不赦的头等大罪,冯云山要是谋反坐实,绝对是死定了。

▲县衙庄严,但县官却未必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知县王烈不仅没有开展调查,组织侦破,反而将当了大清“报警器”的王作新批判了一番:
“阅呈殊属昏谬。该生等身列胶庠……何得辄以争踏社坛之故,捏饰大题架控?是否挟嫌滋累,亟应彻底根究。候即严提两造人证质讯,确情办理,以遏刁风而肃功令。”
概括一下,就是指责王秀才身为读书人,却不按规矩办事,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涉嫌公报私仇……你们要不要对质一下啊?冯云山也大喊冤枉,我传教是为了让老百姓敬畏上天,我是被诬告的好人啊!王作新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碰了一鼻子灰,不仅没有告倒冯云山,还险些被定个诬告。
为什么连谋反这样的大案都不理呢?县令有自己的算盘——要是在我的地面上出了谋反案,要么落个工作不力的名头,要么上面派人督查严办,那还不得被麻烦死?再看冯云山好像人畜无害嘛,你个小地主就别来给本官添堵了……
但冯云山也没被释放,而被不明不白的关押了半年。这还是因为县令的算盘,按当时的潜规则,哪怕无罪,也得敲一笔才能出去。只是王县令还没等着钱送来就因母亲去世“丁忧”了,教徒们辛苦凑足一笔钱贿赂了接任的县令贾柱,冯云山被“遣送原籍”,放了。

冯云山一脱身,便如龙入大海一般尽情施展,甚至连押解他的两个衙役都被收服入教了。随着拜上帝教动静越来越大,按理说当地官员不可能毫无觉察,但广西前后两任巡抚都不愿意惹上“谋反”大案,消极敷衍,喝酒吃茶,吟诗作赋,假装太平,下级呈送情报,一律予以斥责,久而久之,连上报的人都没了。拜上帝教发展毫无阻力,如烈火一般蔓延开来。
为什么更高级的官员也是如此呢?还是他们不愿给自己惹麻烦,增加工作量,少做事,不仅舒服,而且不会犯错。
按律法,某地出现案子,必须由当地主官追查缉捕,哪怕案犯从广西跑到山东,也是这样。以当时的财政、技术、交通条件,如此势必十分辛苦。而且谋反不比匪盗,一旦上报,必然引起上级直到皇帝的重视,会被盯着办,不好交待不说,还会被认为平时工作不行——别处都好好的,咋就你这出了反贼?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捂着瞒着,只要熬过任期,那就不关我事啦——责任心不到位,必然做出这种欺上瞒下的“理性行为”。

▲郑祖琛任期内撞上了起义,当了背锅侠,被革职后气死了
到了金田起义前夕,造反的征兆已经十分明显。此时的广西巡抚郑祖琛眼看盖子快捂不住了,四处汇报救援。但他万万没想到,无论是直接上级两广总督,还是军机大臣,都嫌他多事,要么表示不归我管,自己看着办,要么表示别拿这事烦我,不予理睬,直到这个火药桶轰然爆炸。
不过,凭借巨大的体量和资源,此时的清朝仍有将太平天国圈在广西加以围剿的可能,然而这个机会也失去了。
由于前面留下的窟窿太多,新派来的巡抚、提督,即使有心使劲,也是两眼一摸黑,“反贼”有多少人马、战斗力如何,一概不知。钦差大臣赛尚阿甚至连“反贼”头目叫什么名字都搞不清楚,瞎编了一个“胡二妹”,还一度把围剿的矛头指向了另一股天地会武装(因为天地会是更著名的反贼)。

▲一开始,清朝连对手是谁都没搞清楚
结果,天地会倒是被镇压了,但“匪贼”不少反多——哟,原来打错人了?然而,此时太平军已经发展壮大,广西当地的绿营不是对手,首次接战一败涂地,洪秀全建国称王,杀出了广西。另一个大员两广总督徐广缙,则只会远远地尾随,太平军围困武昌,他还在几百里外上报“追剿贼匪,迭次进攻大获胜仗”的假消息,目送太平军攻下了武昌。
其实洪秀全等人,放在中国历史中比较,只算平平之辈,却能掀起滔天巨浪,横扫半个中国,之前那一众庸官功不可没。反过来讲,只要官不庸,情况就大不一样。

太平天国打到两湖地区,才碰到了一个真正的硬茬,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责任心极强,一点庸俗的想法都没有,一心只为国家办事。曾国藩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筹粮饷,自募人马,自已统军,自订战术,还亲自上阵。总之,国家的事,有条件要办,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这与先前那一众庸官形成鲜明对比。
曾国藩几乎是以一已之力,摧毁了太平天国,使局面回归稳定。然而代价也不小——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十八省,中国最富裕的江南地区成为主要战场,受创最深,据后世史学家估算,人口损失在7千万到1.2亿之间,战争花费在4.5亿两白银左右,约合现在的675亿人民币,至于民间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主力居然花的最少
湘军花了多少呢?3500万两,只占一个零头。也就是说,曾国藩的湘军不仅出力最多,还花费最少,不仅战斗力第一,效率更是第一!由此可见,有高度责任心的官员是多么重要,哪怕只有一个,带出一队人马,也能扭转乾坤。
一场大乱,成就了曾国藩,至于那些对太平天国无动于衷,不作为的官员,从县令到巡抚,相关人等都最后者被革职拿问,下了大牢——原来只需出动几十个片警,花几百两银子就能解决的事,因为他们的因循懈怠,蔓延成了一场塌天大祸,只是革职下狱,都是便宜了。

▲人还是那些人,换个有作为的领导,就大不一样
倒是最初告发了冯云山的王作新,一直坚持与太平天国斗争,家族几十口被太平军灭门,他的一个儿子和三个侄子也死于与太平军的作战中。
就像前几天网上说的一样:哨兵常常第一个发现敌人,也常常是第一个牺牲者。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很多东西。如果有些教训总是被反复吸取,那么,有些历史还真应该好好回味一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