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一代帝师之才,帮助胤禛出谋划策,化解了无数复杂之极的难题。最后胤禛登基,在十三阿哥胤祥兴冲冲的来说雍正准备让邬思道宣麻拜相时,邬思道却一派心灰意冷执意离去,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结局,甚至痛恨这个结局。想起胤禛刚开始在府里和邬思道深谈,想让邬思道帮助他在各种事务里出谋划策时是那么诚恳恭敬,甚至对他这个布衣之士持师礼,为何大局一定邬思道便如此持意要去,哪里出了问题。
先说邬思道这边自己的事,自古人无完人,很多人才都有一些毛病,才能大的最易犯的就是恃才傲物。这一点邬思道也有,而且很大,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朋友相交,很多好了一辈子的朋友,老都老了,有时一个什么事一闹居然断交,为何?又说人相交最难的事要互相尊敬,而且时间越久越要注意这一点。我们仔细看邬思道和胤禛相处的日子里,胤禛对邬思道一直是非常尊重的,有个府里的管事嘲笑邬思道的瘸腿走路姿势,说他像风摆柳,胤禛知道了立刻把他发配到乌里雅苏台,可谓敬重之极。可是邬思道自己却做的很不好,胤禛说愿意师礼待他,他辞了,只接受朋友的身份,可是,随着他和胤禛相处越久,有时发起怒来,教训起胤禛来想训儿子一样。当时刑部斩白鸭案交给胤禩后,胤禛有点心灰意懒,说了一些比较颓废的话,邬思道发起怒来直接怒斥为庸夫之见,书里这样描写------当时胤禛惊愕的张大了嘴,他从来没有受过任何人这样的呵斥。这个任何人就是说连康熙都没有这样骂过他。要知道我们的四爷是个冷面王,外面凭谁见了都要畏惧三分的。
胤禛也是个人,他内心能不留下某种不快吗?但是他是有度量的,他们的关系依然很好,相处日深后,邬思道第二个毛病是经常随意的嘲笑胤禛,而且是当众,胤禛经常说自己并不想当皇帝,只想能好好办差,当然也不想被人算计。邬思道就经常在各种场合里揶揄他这一点。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却会给朋友间慢慢造成极大地隔阂,他太顺心所欲了。
整天处在一种极限的勾心斗角中,胤禛的疑心当然不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大,某次,邬思道从极复杂的外像中给他分析出康熙的意图后,胤禛心里突然生出一念,这人如此工于帝王心术,将来怎么驾驭?灵的像鬼一般的邬思道马上感觉到了,这是一种致命的裂痕,犹如三体里的黑暗森林,这人计谋太过超群无人能制,而且知道自己无数的事情,那么该怎么办?这一颗种子在双方心里种下了。
继续看胤禛这一面,随着夺嫡越演越烈,各种非常手段不断地冒出来,最后连他从难民里救出来,又有过多次生死以共的患难之交高福儿,为了一个妓女居然就背叛他,要知道这种夺嫡斗争若是失败,一般都是举族沉沦的。这件事对他影响极大,从此他命坎儿监视府里的任何人,包括文觉,虽然没有明说,当然也包括邬思道。
可能是坎儿还是年轻了点,办这事时了解了太多不该知道的事。三国里说曹操和袁绍相持,最后胜利后从袁绍那里找到大量的曹操这边的大臣出卖他的信件。这点说明了啥,局势危险时绝大多数人都是会有问题的。但是事后他们却仍然要用,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手下都干掉,你若真想都干掉,也肯定会有大量的人可以跑掉,跑到对手那里去。然后你会成为孤家寡人,所谓绝对可靠的人不会有几个。所以曹操要烧了那些信。坎儿等一干人就成了这些信。再举一例,隆科多是托孤重臣,为何突然就被八爷拉过去,因为他有和自己叔叔玩的一段阴事被八爷拿在手里,那么同理,坎儿这一干人却知道雍正身边所有人的一堆阴事,那么在某种条件下是不是最大的危险因素-----------所以坎儿这些人必须死。
胤禛这些动作,邬思道肯定可以感知到,他当然会有兔死狐悲之感,更关键的是,这些事情,胤禛没有和他商量。那么胤禛对他会有什么打算,这里作者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描写:
邬思道在和胤祥说了坎儿,性音明日就要处理掉时,允祥蓦地一个惊颤,脸色变得苍白如纸,翕动了一下嘴唇,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两个人在灯下交换着目光,只听院外一阵风声,像是什么在树林子里扑棱了一阵翅膀,接着便是鸱鸟凄厉的大叫声,叫得允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是什么意思,外面有性音一类的人在监视。对于处不处理邬思道,胤禛正在犹豫中。所以至此邬思道和胤禛的缘分已尽,尽快离开是最聪明的选择。邬思道和胤禛的相交相识是他们的个案,其实也是历代所有谋臣和君王相交的模板型事件,历来与君王相交都是这样,事到期间不得不如此肯定会如此,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邬思道为了胤禛十几年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值得吗?若是再来一次,他会做吗?我认为,我肯定,他会,对人心事物看得如此透彻的邬思道,在没有开始以前肯定已能看到结果,但是能够为天下苍生推出一个好皇帝,给人间世创出几十年好时光,不枉此生。
历代的先辈,如刘基,如张良,如为我们现代社会法制创造模板的商鞅无不如此。秦孝公死时想要让商鞅继位,商鞅没有答应,为了法制能够在秦国成型,法家理念在华夏成型,他无惧自己的毁灭。
这是我们华夏文明能够成为唯一一个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古文明的原因,我们的文明的核心不是教人怎么功成名就,而是让人成为圣贤,以能利益天下苍生为最高人生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