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大声的说:“我郭振清就是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的拍摄并不轻松,为了表现出李向阳的威武的英雄形象,郭振清需要学习很多技能。

说起上世纪50年代的银幕形象,有一个一定不能错过。

那就是1955年在《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

随着《平原游击队》的风靡全国,李向阳的扮演者也一炮而红,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

这个小伙子就是郭振清。

在那个没有特效的环境下,他凭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和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这一经典形象。

他没有经过专门的表演学习,他的成功都是靠苦练干出来的,就像他说的:

我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生活是我的基础。

01、青少年时期的郭振清

郭振清是天津人,出生于1927年。

郭振清幼年的时候,因为父亲小生意做的不错,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也算得上是无忧无虑。

但1937年,天津被日本人占领,郭家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就举家回到了老家避难。也是因此,郭振清也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天津是曲艺之乡,民间艺人非常多,曲艺表演更是丰富多样。

郭振清回到家乡之后,经常去看艺人表演,学会了很多技能,像数来宝啊,相声啊,还学了武术和高跷,当时他心里就萌生了当艺人的想法。

1943年,郭振清迫于生计去当了电车的售票员,售票员的工作很辛苦,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一工作就是12个小时。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乐趣,为了招揽生意,街边的商铺里都会放很多当时的流行歌曲,每天在车上听这些歌曲是让郭振清最快乐的事情。

后来,郭振清还毛遂自荐参加了电车公司的京剧团,就这样,日子虽然很艰难,生活也安定,但是郭振清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热爱的文艺。

02、“李向阳”的诞生

随着天津的解放,郭振清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郭振清被选上了电车公司的第一任工会委员,他发挥自己的特长,每天都带着大家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1949年底,他被选送到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学习。

可以说,这次学习是郭振清命运的转折点,在学校学习毕业之后,他去报考了天津市总工会文工团,从此郭振清正式成为了一名演员。

两年之后,郭振清服从组织调遣,从文工团去了新成立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在剧院的郭振清经常会去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中,他认识了不少工人,还帮助运输公司排练了话剧《搬运工人翻身记》,郭振清自己也在里面扮演了角色。

这部话剧上演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反响很好,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这出话剧改编成电影并更名为《六号门》。

在话剧中扮演男二号,并且有着不俗表现的郭振清自然成了导演的首选。

导演吕班认为郭振清爽朗朴实又刚毅的形象和气质特别符合角色要求,于是,郭振清就这样参加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这个角色扮演的非常成功,也让很多人记住了初登大屏幕的郭振清。

《六号门》对郭振清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因为在片中,他和一位叫李晓功的女演员相识了, 二人相识相知相爱,成为了夫妻。

李晓功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在郭振清的表演生涯中,李晓功的帮助功不可没。

1955年长影筹拍《平原游击队》,导演武兆堤想起了郭振清,他认为郭振清的形象气质以及人品都非常合适,便极力推荐了郭振清。

当郭振清看到剧本的时候,他想起了侵略者的暴行,想起了流离失所的乡亲们,当时郭振清就在心里将李向阳与自己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他大声的说:“我郭振清就是李向阳!”

而导演苏里看到郭振清这么自豪又爽快的状态,也是深受感染,他打了郭振清一拳,大笑着说“好小子,就是你啦!”

《平原游击队》的拍摄并不轻松,为了表现出李向阳的威武的英雄形象,郭振清需要学习很多技能。

郭振清当时的年纪与角色相近,但是他不会骑马不会开枪。

为了演好角色,他先是和剧组一起去河北体验生活,感受民风,又去了山东老区,通过学习和体会,让自己更贴合人物。

因为李向阳的骑术高明,郭振清必须学会骑马,可是高大的战马并不好驾驭,郭振清一开始总被战马甩下来,每天屁股都被摔得不敢碰。

但为了角色,郭振清咬着牙坚持,慢慢也战马有了感情。

在一次次跌倒爬起中,郭振清征服了战马,他终于可以在骑着战马,像李向阳一样飞驰了。

在苦练骑马的同时,郭振清也苦练射击技术。

练到可以熟练地完成双手持枪,在马上轻松完成的射击的镜头。

尤其是影片最后,当李向阳行云流水一般上子弹,举枪射击,一举打掉了松井手中日本军刀的时候,真是一气呵成,让观众看得非常过瘾。

郭振清既奔放又质朴,即热烈又细腻的表演演活了李向阳。

电影上映后的的反响特别热烈,郭振清也获得了多个奖项,他也被人们称呼为“李向阳”。

但是,这部电影对郭振清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因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始终用“李向阳”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那之后,郭振清又陆续参演了很多影片,比如《独立大队》《英雄儿女》等。

在拍摄过程中,郭振清始终坚持,无论角色大小,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原则。

任何角色,哪怕只有几句话不多的镜头,他也都认真研读剧本,深入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演绎的活灵活现。

03、人民艺术家

1957年,郭振清的儿子郭晓清出生了,因为父母的工作都很忙,于是郭晓清就被送回了天津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郭晓清回忆小时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刚正不阿的性格和父亲心中的英雄情结。

郭振清曾经和儿子说过

我是从天津大杂院走上影坛的,我的根就扎在百姓中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

郭振清也是这样做的,他平时和邻居在胡同口一起聊天的时候从来没有架子,不说的话,根本看出来他就是个大明星,在单位就连烧锅炉的师父也都和郭振清是很好的朋友。

1981年的时候,郭振清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到了天津,他为什要回天津呢?

郭振清说:“很早以前我就想,全国不少省市都拍摄了自己的影片,天津这个大城市却是一片空白。我就自告奋勇地回来了”。

郭振清后来让儿子改学电影摄像专业,也是为了报答人民的热情,希望能继续为大家奉献更多好的作品。

儿子郭晓清在工作中,拍摄了多部电视专题片,获得过天津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大奖,他一直记着郭振清的教诲,演戏如做人。

郭振清晚年的身体非常不好,但是在2003年的时候,《电影传奇》栏目组想访问郭振清,讲述当年的电影故事。

作为儿子的郭晓清十分犹豫,他不知道患病多年的父亲是否能接受采访,因为患病的关系,郭振清的语言和思维表达都有一定的障碍。

但没有想到的是,他回家与父亲一商量,郭振清竟然满口答应了,完全没有推脱

于是就有了《电影传奇》中关于《平原游击队》的讲述。

郭振清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心系中国电影,这也是老一辈电影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生活上,郭振清和妻子李晓功感情非常好,虽然有时候难免磕磕碰碰,但一辈子两人始终恩恩爱爱。

2005年8月24日,郭振清因病离世,享年78岁。

8年后,86岁的李晓功也因病逝世。

郭振清的墓碑很特别,上面有一个铜像。

铜像的造型是双枪李向阳,这是郭老最经典的一个角色。

虽然这位老艺术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种热爱人民,对艺术执着的精神不会消失。

他在屏幕上塑造的经典形象,将一直在时光中闪着光辉。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