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根本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老百姓平時遇到的關節疼痛,尤其是人過中年以後發生膝關節疼痛,大多則是由骨關節炎引起。但是,根本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老百姓平時遇到的關節疼痛,尤其是人過中年以後發生膝關節疼痛,大多則是由骨關節炎引起。

許多中年人,每逢天氣變化,就會出現膝關節腫痛,有時,感覺自己的關節,就像是風雨預告者。這些人,會把自己的疼痛,歸結爲風溼。這種說法準確嗎?年紀增長後,爲何關節容易出問題?有什麼辦法預防嗎?咱們現在來解析。

咱們首先要明確,風溼,其實不是1種疾病的名稱,而是1大類疾病的統稱,醫院的風溼免疫科,通常要看200多種疾病。這些疾病,有些也會出現關節腫痛。但是,根本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老百姓平時遇到的關節疼痛,尤其是人過中年以後發生膝關節疼痛,大多則是由骨關節炎引起。

關節,是骨與骨的連接之處。正常情況下,關節骨骼面上覆蓋着橡膠樣的軟骨,軟骨可以維護關節活動時的滑動,起到緩衝力量的作用。如果軟骨磨損或退化,關節活動時就失去緩衝,從而產生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這種以關節軟骨退變和關節邊緣增生爲特點的疾病,就稱爲骨關節炎,是關節結構衰退產生的疼痛及活動受限。

骨關節炎的發生,主要有2方面的病因,1 是年齡因素導致的關節退變;2 是肥胖或負重等力學因素導致的關節勞損。總結起來,就是關節老了,或者是關節累了,傷了。有研究資料表明,40歲以上人羣中,原發性骨關節炎患病率爲46.3%,其中男性爲41.6%,女性爲50.4%,而60歲以上人羣比40歲人羣的患病率要高出1倍。此外,研究發現,創傷性膝關節炎發病年齡更早,往往有慢性積累性關節損傷史或有明顯的外傷史。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馬拉松或長途徒步視爲時尚,從科學角度看,這些人未來發生膝關節炎的風險將會大幅增加。

膝關節炎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標準包括5條,近1個月內反覆膝關節疼痛;站立位或負重位,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年齡超過50歲;晨僵時間少於30分鐘;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或摩擦感。就是說,膝關節疼痛,拍片檢查,很快就可以得到確診。骨關節炎初期主要是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後好轉,活動後加重,個別患者也可以只表現爲關節腫脹,晨起後關節僵硬或發緊,活動後緩解。有這些表現,就抓緊檢查吧。

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主要措施有4條。第1條是控制體重,因爲膝關節是身體承重的主要關節,特別是在登高時,壓力驟升,控制體重,才能減輕關節壓力,減緩軟骨的磨損和退化。第2條措施是鍛鍊肌肉,肌肉發達,才能對關節起到保護作用。第3條措施是注意保暖。關節面軟骨、滑膜的血供不豐富,寒冷會使血管收縮,血供更少,影響軟骨細胞生存,並且加速關節炎的進程。

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第4條措施,是選擇合適的鍛鍊方式。骨關節炎是全關節病變,除了關節以外,還伴有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系列改變。因此 ,合適的鍛鍊能夠提高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的負重能力,平衡關節功能,發揮代償作用,從而減輕關節負擔,控制病情。運動方式的選擇,不宜參與登高、負重等不利於關節保護的活動,可以選擇游泳、太極拳等溫和舒緩的活動。在鍛鍊及體力勞動時,要保持正確姿勢及合理用力,不要勉強自己做高難度動作。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採用物理療法或者使用矯形器。如果基礎治療不足以控制病情時,就要服用藥物緩解疼痛並改善關節功能。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爲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許多中年人,每逢天氣變化,就會出現膝關節腫痛,有時,感覺自己的關節,就像是風雨預告者。這些人,會把自己的疼痛,歸結爲風溼。這種說法準確嗎?年紀增長後,爲何關節容易出問題?有什麼辦法預防嗎?咱們現在來解析。

咱們首先要明確,風溼,其實不是1種疾病的名稱,而是1大類疾病的統稱,醫院的風溼免疫科,通常要看200多種疾病。這些疾病,有些也會出現關節腫痛。但是,根本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老百姓平時遇到的關節疼痛,尤其是人過中年以後發生膝關節疼痛,大多則是由骨關節炎引起。

關節,是骨與骨的連接之處。正常情況下,關節骨骼面上覆蓋着橡膠樣的軟骨,軟骨可以維護關節活動時的滑動,起到緩衝力量的作用。如果軟骨磨損或退化,關節活動時就失去緩衝,從而產生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這種以關節軟骨退變和關節邊緣增生爲特點的疾病,就稱爲骨關節炎,是關節結構衰退產生的疼痛及活動受限。

骨關節炎的發生,主要有2方面的病因,1 是年齡因素導致的關節退變;2 是肥胖或負重等力學因素導致的關節勞損。總結起來,就是關節老了,或者是關節累了,傷了。有研究資料表明,40歲以上人羣中,原發性骨關節炎患病率爲46.3%,其中男性爲41.6%,女性爲50.4%,而60歲以上人羣比40歲人羣的患病率要高出1倍。此外,研究發現,創傷性膝關節炎發病年齡更早,往往有慢性積累性關節損傷史或有明顯的外傷史。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馬拉松或長途徒步視爲時尚,從科學角度看,這些人未來發生膝關節炎的風險將會大幅增加。

膝關節炎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標準包括5條,近1個月內反覆膝關節疼痛;站立位或負重位,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年齡超過50歲;晨僵時間少於30分鐘;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或摩擦感。就是說,膝關節疼痛,拍片檢查,很快就可以得到確診。骨關節炎初期主要是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後好轉,活動後加重,個別患者也可以只表現爲關節腫脹,晨起後關節僵硬或發緊,活動後緩解。有這些表現,就抓緊檢查吧。

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主要措施有4條。第1條是控制體重,因爲膝關節是身體承重的主要關節,特別是在登高時,壓力驟升,控制體重,才能減輕關節壓力,減緩軟骨的磨損和退化。第2條措施是鍛鍊肌肉,肌肉發達,才能對關節起到保護作用。第3條措施是注意保暖。關節面軟骨、滑膜的血供不豐富,寒冷會使血管收縮,血供更少,影響軟骨細胞生存,並且加速關節炎的進程。

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第4條措施,是選擇合適的鍛鍊方式。骨關節炎是全關節病變,除了關節以外,還伴有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系列改變。因此 ,合適的鍛鍊能夠提高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的負重能力,平衡關節功能,發揮代償作用,從而減輕關節負擔,控制病情。運動方式的選擇,不宜參與登高、負重等不利於關節保護的活動,可以選擇游泳、太極拳等溫和舒緩的活動。在鍛鍊及體力勞動時,要保持正確姿勢及合理用力,不要勉強自己做高難度動作。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採用物理療法或者使用矯形器。如果基礎治療不足以控制病情時,就要服用藥物緩解疼痛並改善關節功能。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爲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