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打到開封府,包拯不畏權勢,怒鍘陳世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諸多戲曲中歷久彌新的曲目。但大家在戲曲、影視中信以爲真的鍘美案卻並不是事實。

包拯是宋朝的名臣,人們心目中鐵面無私、秉公執法的典範。在開封府御鍘三刀面前,無論皇親國戚、地痞無賴,只要犯法,都會瑟瑟發抖。
龍頭鍘: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
虎頭鍘:可鍘貪官污吏、禍國奸臣。
狗頭鍘:可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
陳世美不服氣,等着他的是龍頭鍘伺候。但真的歷史,這三口鍘刀子虛烏有,是清朝人爲包公創造的刑具,三鍘的構思雖然解氣,但也體現了不同階層在法律層面的不平等。
如果沒有了龍頭鍘,用什麼殺陳世美這個忘恩負義之人呢?其實多餘操心,因爲彼時,陳世美也不存在。

首先,我們在《宋史》以及宋朝人的著述中找不到陳世美。如果有這個狀元,不可能沒有記載。其次,包拯權知開封府的時間是1056年至1058年,而宋仁宗能活到談婚論嫁年齡的女兒共有四位:
1、福康公主,嫁給李瑋。近期熱播的《清平樂》演繹了這段歷史。
2、陳國公主,活到9歲而亡。
3、魯國大長公主,宋仁宗的十公主,這是個高壽的公主,甚至躲過了靖康之變。但是她出生於1059年,長到3歲時包拯去世,顯然,陳世美與其無關。
4、袞國大長公主、燕國大長公主,分別是宋仁宗的第十一、十二位公主,時間上就更不可能了。
那麼,退而求其次,會是郡主之類的王爺之女麼?宋朝文風開放,許多文人筆記記錄下歷史上各類拾遺補缺,這麼重大的事件,不可能被所有人忽視。
因此,包公與陳世美,沒有半毛錢關係。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了明朝,小說開始繁榮。明代公案小說《百家公案》,將流傳的一些包公話本、說唱歸納整理,彙集成書。其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第一次出現了陳世美的名字。
北宋\"鈞州\"人陳世美考上狀元后,久不回鄉。妻子秦氏尋到京城,扮做歌女,在陳世美壽宴上,當着他衆多的同僚獻唱琵琶曲。陳世美認爲秦氏丟了宗族的臉,派人將其刺殺。
當陳世美準備接他的兒女瑛哥、東妹回府時,目睹母親的慘死,兩個小孩拒絕了,他們被告人收養,長大後瑛哥揭國榜,剿滅海賊,成爲朝廷的高官。前去祭祀母親時,墓穴中的秦氏卻死而復生,原來神仙不忍見秦氏慘死,暗中保護其屍首,只待瑛哥成人,就可母子相見。
接着,陳瑛哥與秦氏狀告陳世美,包拯將陳世美髮配充軍。
以上就是陳世美的早期版本,我們看到:陳世美不是駙馬;秦氏還沒有名字;秦氏被殺,靠神力復活;陳世美髮配遼東軍。

清代《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續七俠五義》在明朝故事的基礎上,豐富人物、完善情節,其中涵蓋了:包公故事;陳世美成長爲駙馬;秦氏有了名字,秦香蓮;秦氏及其子女都是被刺殺的對象,但死裏逃生;刺客良心發現,放人後自盡;陳世美等到了龍頭鍘。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鍘美案》,由京劇、晉劇、河北梆子、豫劇等衆多劇種將其推廣到全國各地,成爲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鍘美案》的來歷還有另一個說法:
清順治年間,陳年穀、號熟美考取進士。由於政績突出,因功累升爲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又升任戶部郎中、侍郎。

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從老家均州上京,找陳熟美跑門路求官,被嚴詞拒絕。二人早年曾接濟陳熟美,如今見他已然仕途通暢,卻忘恩負義、不念舊情,很是憤憤不平。
回鄉路上,在河南南陽觀看曲劇《琵琶記》,戲中忘恩負義的情節引起了二人的共鳴,於是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改編情節:將戲中的男主角換成\"陳熟美\",名字直接引用會惹來麻煩,因此替換爲陳世美,而陳熟美的妻子秦馨蓮則化名爲秦香蓮。
於是,一個好官就變成了忘恩負義的陳世美,也被包拯解氣地鍘了。至於傳說是否屬實,陳熟美都大可不必介意,既然不是同名,自然無需分辨,清者自清吧。
可以肯定的是,包拯沒有鍘陳世美,但這並不損壞他剛正不阿的形象。
在開封府的任上,包拯以他的不畏強權,做了許多爲民造福的事情,特別是爲那些市井貧民。
惠民河也稱蔡河,是連接南北的通道。爲了航運需要,自新鄭引入閔水,流量爲之大增。

航運便利了,但水患的弊端由此時常顯現。
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栰渡人\"。
惠民河屢疏不通,漲水就澇。包拯認真調查了原因:
\"中官世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
原來,達官顯貴佔據河道兩岸,肆意利用,修建樓臺、花園、水榭,導致河道淤堵。包拯一聲令下,全部拆毀,不少權貴持地券與包拯爭執,包拯皆通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僞,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河道暢通、水患消除,百姓生活環境和質量大幅上升,無不爲之歡呼。《宋史·包拯傳》記載: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爲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不需要賄賂,就公正無私,這樣的官員,人民能不愛戴麼!

宋朝並無陳世美,這一人物故事的發展,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演變。
殺忘恩負義的陳世美,是普羅大衆的心願。人們將不畏權貴的英名送給包拯,是因爲他的人品擔得起這一褒獎。包拯留給世人的一百多篇奏摺,都是對民生疾苦的大聲疾呼、對貪官污吏的憤怒斥責,從中,人們看到的是包拯爲國爲民的赤膽忠心。
參考資料:《宋史》、《丹江口文史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