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hello各位小夥伴,歡迎來到車周邊,有趣有料的汽車各類知識在這裏,歡迎關注。本期主題:爲民發聲!有代表建議讓合規的電動車“有路可走”


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爲人們出行提供了極大地便捷,緩解了單一交通工具的壓力,而與此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交通環境更加複雜。其中非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爲目前國內交通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而所有非機動車裏面,電動自行車的基數佔比最大。截止2019年,國內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了3億輛,並且依然以穩步增長勢態發展。

開車出行的朋友們可能對一個現象深有感觸,無論是你在排隊等紅燈還是正在緩慢通行時,身旁時常會有電動自行車與你擦肩而過,並且不乏有在車流中來回穿插的現象,實在讓人捏一把汗。而這也並不能完全怪電動車,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國內很多城市目前仍然沒有設立獨立專用的非機動車道,絕大部分依然是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共用。其次,即便有非機動車道,那麼汽車佔非機動車道的行爲屢見不鮮,導致電動自行車“無路可走”只能與汽車爭奪路權。當然也不乏其中有隻是爲了趕時間選擇走機動車道的人。爲此,全國人 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爲了讓電動自行車合理合法出行提出建議。

張天任表示,目前以電動車爲代表的非機動車和機動車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也可以說是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與現實道路條件之間的矛盾。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巨大變化,使得汽車的保有量與日俱增,爲當下道路條件和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許多大城市已經無法滿足汽車的正常通行,需要限號等,更別提電動車的生存空間了。

所以說,想要電動車能有路可走,那麼就必須從根源做起另闢蹊徑,不能以壓縮汽車的空間爲前提。比如道路規劃建設、合理的路權分配、適當開闢電動車專用通道等方面下功夫。

爲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重視特殊羣體、嚴抓生產標準

目前國內電動車的生產是依照《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GB17761-2018)的標準要求來實施的,這是基於人們最基本的出行保障,而目前一些以電動車、摩托車爲主要交通工具的行業如快遞、外賣等,新國標的電動車續航里程無法滿足而摩托車很多城市又有限摩令,所以需要重視這部分人的需求。除此之外,需要加上對電動自行車生產的監督,避免參差不齊的產品流入市場。

電動自行車合規後“有路可走”

在電動車合規、合法的基礎上,對電動自行車進行管控的城市逐步放開管制,比如可以對電動車實行一些必要的強制保障措施,和汽車一樣購買保險、上路佩戴頭盔、加強違章行爲的處罰和安全教育,與此同時建議相關部門簡化年檢程序、降低上牌費用等,做到“鬆緊適當”。

寫在最後:我國作爲電動自行車大國,無處沒有其身影,尤其是鄉鎮區域,可以說電動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意義非比尋常。並且電動車安全文明出行既可以緩解交通壓力也能爲減能減排做貢獻,站在個人角度又能節省時間,如果加以合理約束,那麼它存在的利要大於弊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