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上,希望他們可以從小就比同齡人厲害,都會使用強硬的對策。

比如孩子不喜歡彈鋼琴,他們會逼着每天去練習,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只顧着順應着自己的方式。

這樣真的好嗎?孩子不喜歡就逼着學習,其實不一定會達到孩子主動去學習的效果。

孩子做事情爲什麼總是半途而廢?

1、沒有長性

孩子小時候還處於一個尋找興趣的年齡,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這是孩子比較常出現的心理。

因爲他們並不真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纔會朝三暮四,這樣其實也會導致孩子出現一種缺點,就是沒有長性子。

還沒有真正發現這件事的快樂之後,就已經心急去放棄了。

2、沒有恆心

恆心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難培養的性格,一般如果沒有家長在旁監督,他們就沒有恆心去堅持,直接半途而廢,做事沒有頭尾。

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其實是在培養他們做事負責任,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耐性。

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事情完成的時效比較快,有些比較慢,孩子短期看不到回報,自然就沒有堅持的恆心。

3、意志力差

孩子處於小時候,他們經歷的挫折比較少,所以對生活的抗壓能力比較低。

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遇到困難,在嘗試處理之後解決不了,就會產生退縮的心理,沒有意志力去堅持,也不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去考慮解決辦法。

在開始的時候或者興致勃勃想解決,慢慢地意志力就會減弱,沒法堅持。

什麼是“快樂教育”?

所謂的快樂教育,其實是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無憂無慮,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什麼事情。

不要一昧地要求孩子學習,要求他們的成績有多厲害,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挑選感興趣的事,並引導他們在興趣中找到快樂。

所以,快樂教育的初心是給孩子一個開心的學習氛圍,不要讓孩子在壓抑的氛圍下學習,也不要強迫孩子違背內心去做意願外的事情,讓他們自由地學習,快樂地玩耍。

父母的“快樂教育”,可能帶給孩子的2大危害

1、孩子會過於放縱

其實沒有壓力就不會有動力,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如果沒有老師和父母的嚴格監督,大多數孩子都不會端正學習的態度,只會顧着玩耍而忘記學習。

正所謂“嚴師出高徒”,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嚴厲,不是故意去把情緒發泄在他們身上,而是想要監督好孩子,需要他們可以發揮意志力去堅持學習,引導孩子改掉學習上不好的習慣,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快樂教育的初心是想引導孩子可以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快樂的氛圍下學習,激發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學習可以事半功倍。

2、孩子過於驕縱

一般孩子犯錯了,只是用最輕的懲罰去批評一下,不會用更重的語氣去罵,更加不會用體罰責備孩子。

雖然這樣是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只是這種輕度的懲罰方式,不會讓孩子長記性,他們會左耳進右耳出,一點點也不會改變。

有時候不是說一定要用體罰的方式去懲教孩子,只是這種過於保護孩子的方式,只會把孩子寵得太過於驕縱,生怕大聲一點都對孩子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其實孩子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脆弱,如果現在不好好教育孩子,很可能以後就會被社會教育。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事事都“逼”孩子一把

1、喜歡是本能

對於孩子,喜歡是他們的本能,其實容易對一件事厭惡同樣是他們的本能。

他們對樣興趣喜歡的程度,真的比喫飯的時間還少。有時候家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說去逼孩子成就自己喜歡的事,而是去引導他們努力去有作爲,讓他們形成堅持不懈的性格。

不喜歡不是放棄的理由,因爲以後在社會上更多身不由己的不喜歡的事。作爲家長,應該保持遠見,努力去逼孩子一把。

2、喫苦是品德

現在的孩子其實壓力挺大的,書包的重量越來越重,學習的壓力也隨之增加。

學習這條路其實其他人幫不到,只能靠孩子自己去努力,辛苦地付出。家長只能從旁指導,如果在孩子抗拒學習,認爲學習辛苦的時候,家長可以稍微逼一把。

培養孩子喜歡學習的興趣,陪伴他們學習,讓他們不容易放棄。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候比較隨性的,還是需要家長的監督,才能夠把學習堅持下來。

育兒問題萱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萱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