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獲悉,2013年,爲妥善解決無照流動商販佔道經營問題,三鄉鎮創新城市管理方法,推出攤販申請登記的管理新模式,目前在冊攤販400多戶。”5月28日下午,在三鄉鎮華豐花園金光大道,城管人員胡文超正在與身穿黃馬夾、佩戴擺賣證的服裝攤販李有春交流。

“這幾天生意還好吧,一天營業額有多少?”5月28日下午,在三鄉鎮華豐花園金光大道,城管人員胡文超正在與身穿黃馬夾、佩戴擺賣證的服裝攤販李有春交流。因爲管理的創新,城管與攤販之間這種暖心的對話在三鄉鎮已成常態。記者獲悉,2013年,爲妥善解決無照流動商販佔道經營問題,三鄉鎮創新城市管理方法,推出攤販申請登記的管理新模式,目前在冊攤販400多戶。

有了“擺賣證”不再躲貓貓

下午4點多,三鄉鎮華豐花園金光大道近200米長的夜市就進入準備階段,部分攤販已準備就緒。

李有春的販賣點支起了帳篷,一條條牛仔褲平鋪在門板上,其他服裝則掛成半圓形。見城管人員來到,李有春主動上前打招呼,城管人員亦噓寒問暖,畫面朋友般親切。

金光大道一帶是三鄉鎮目前兩大最熱鬧的商圈之一,來自陽春的李有春在此擺攤販賣十多年,“以前擺攤不用花錢,但一直躲躲閃閃,我們自己也知道不能亂擺攤,現在好了,有了擺賣證,正兒八經的買賣,雖然要交一點清潔費,但心安理得,生意也會更好。”

記者注意到,李有春的黃馬夾後面印有“美麗三鄉,因爲有您”字樣,佩戴的胸牌爲“三鄉鎮便民點擺賣證”,上面有照片、姓名、經營行業、編號、地址以及有效期等詳細信息。

與李有春相鄰的是來自陽江的陳金麗夫婦,他們在此經營水果攤檔20多年。“之前都是流動式的,打一槍換一個地,在一個地方能呆多久完全靠運氣,終歸心裏不踏實,現在每個月只需交幾百元的清潔費,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我覺得城管的這個辦法很好。”

三鄉鎮金衝大道上,有一家起名爲“蔡老六”砂鍋粥的餐飲店,來自揭陽的蔡老六在此經營餐飲店十多年,說起城管的創新,一口一個好,“我們店很大部分營業額靠宵夜,夏天又是宵夜旺季,食客喜歡坐在外面喫東西,過去也是躲躲閃閃,現在每月只需交30元的清潔費,就可以正當經營了,晚上收完攤檔打掃乾淨即可。”

從對抗到和諧創新管理成樣本

很長時間以來,在公衆的認知中,攤販與城管似乎水火不容,一個要經營,一個要管理,如何做到兩全?2010年,三鄉鎮開始探索管理新模式,並從2013年開始正式推出攤販申請、登記的管理方法,操作簡單,管理方便。

據三鄉城管執法分局局長梁君豪介紹,創新管理主要針對幾類經營者,包括沒有取得營業執照的流動攤販、有店面有營業執照將餐桌等臨時沿街擺放的商戶以及開業、節假日舉行慶典活動而佔用商鋪外空地的商戶。流動攤販通過申請、登記,就可以獲得一個固定位置的攤檔,攤檔的面積大小不同,所交的清潔費也不同,每月從100多元到幾百元不等,攤檔經營的時間,視行業而定,如早餐攤檔,必須在上午8點30分前收檔。後兩種有營業執照的商戶,只需提前兩天以上申請,在不影響交通秩序的情況下,可以在活動時間佔用商鋪外的場地。

梁君豪表示,按照粗略統計,三鄉鎮可滿足1000戶左右的攤販經營,而目前申請經營的只有400多戶。自2013年管理創新以來,城管與攤販之間成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疫情期間,只需一個電話,攤販便嚴格服從管理。

三鄉鎮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三鄉對流動攤販的管理創新,吸引了周邊城市紛紛前來交流,可以說,樹立了攤販管理的樣本。今年“兩會”期間,國家對地攤經濟的政策性包容很明顯,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爲文明城市測評考覈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