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美食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而汪曾祺這個有趣可愛又頑皮的老頭兒,則是這其中的翹楚。

《人間草木》

從花草講到食物,從各地風俗到以往的回憶,喫喫喝喝玩玩樂樂舊人舊事,各地的特色、平凡的美食在他的筆下也變得活色生香了起來。年代的艱苦似乎只是他文字的調味料之一、他的文章始終充滿溫情與對生活的熱情,讀來讓人像喝了一杯溫茶一樣妥帖舒暢。

葡萄月令:

下過大雨,你來看看葡萄園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瑪瑙,紅的像紅寶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飽滿、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人間草木》插圖

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濃烈、明亮、豐滿、旺盛的。雨季的菌子,也是味道極其鮮腴

《人間草木》插圖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喫。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㙡,味道鮮濃,無可方比。

故鄉的食物

鹹菜:

鹹菜是青菜醃的。我們那裏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作“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盤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喫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醃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地買來,洗淨,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喫隨取,可以一直喫到第二年春天。醃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喫,不鹹,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端午的鴨蛋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喫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喫。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來源於百度百科

硨螯

我的家鄉叫饞螯,硨螯是揚州人的叫法,我在大連見到花蛤,我以爲就是硨螯,不是。形狀很相似,入口全不同。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動。硨螯極柔軟細嫩。硨螯好像是淡水裏產的,但味道卻似海鮮。有點像蠣黃,但比蠣黃味道清爽。比青蛤、蚶子味厚。硨螯可清炒,燒豆腐,或與鹹肉同煮。硨螯燒烏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風味絕佳。烏青菜如是經霜而現拔的,尤美。

枸杞

枸杞頭可下油鹽炒食;或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喫。那滋味,也只能說“極清香”。春天喫枸杞頭,雲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喫苣蕒菜一樣。

薺菜

江南人慣用薺菜包春捲,包餛飩,甚佳。我們家鄉有用來包春捲的,用來包餛飩的沒有,——我們家鄉沒有“菜肉餛飩”。一般是涼拌。薺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幹切細丁,入蝦米,同拌。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做涼菜的。酒席上的涼拌薺菜都用手摶成一座尖塔,臨喫推倒。

蘿蔔

除了生嚼,楊花蘿蔔也能拌蘿蔔絲。蘿蔔斜切爲薄片,再切爲細絲,加醬油、醋、香油略拌,撒一點青蒜,極開胃。小孩的順口溜唱道: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飯,拌蘿菠。

蘿蔔是醃製鹹菜的重要原料。我們那裏,幾乎家家都要醃蘿蔔乾。醃蘿蔔乾的是紅皮圓蘿蔔。切蘿蔔時全家大小一齊動手。孩子切蘿蔔,覺得這個一定很甜,嘗一瓣,甜,就放在一邊,自己喫。切一天蘿蔔,每個孩子肚子裏都裝了不少。蘿蔔乾鹽漬後須在蘆蓆上攤曬,水氣幹後,入缸,壓緊、封實,一兩月後取食。我們那裏說在商店學徒(學生意)要“喫三年蘿蔔乾飯”,謂油水少也。學徒不到三年零一節,不滿師,喫飯須自覺,筷子不能往葷菜盤裏伸。

來源於百度百科

豆腐

豆腐最簡便的喫法是拌。買回來就能拌。或入開水鍋略燙,去豆腥氣。不可久燙,久燙則豆腐收縮發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爲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爲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爲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喫油。最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薄殼,表面發皺,即可剷出,是名“虎皮”。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鐘,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鄉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

#美食##我要上頭條##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