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是,因为背盟而导致关羽、张飞、刘备3人相继离世,孙权在后世更多地背上了骂名。曹强孙刘弱,联刘抗曹是对孙氏最有利的选择。那为什么孙权还要做出背盟的事情呢?这得从20年前孙策去世说起。

孙策临终前干的最出乎意料的一件事,是把位子传给了二弟孙权,而不是更像自己的三弟孙翊。平辈传位不像传于子嗣,还要讲个立嫡立长,况且孙权只比孙翊大了2岁,也没有明显的年龄优势。所以孙策的安排一定是基于性格的,孙权的性格怎么就吸引孙策了呢?

先来看江东的特点。

1、 江东易守难攻,但同时先天缺乏进取优势。江东的对外扩张,主要是走徐州路线和荆州路线。

徐州路线。吕蒙后来作出了很好的评价:打下徐州容易,但即便用七八万人都未必守得住。这还是在日后,曹操精力都在河北,徐州防守相对空虚的前提下。孙策时代,江东要面对的可是陈登,是那个曹操后来每每临长江而感叹,悔恨没有早用陈登之计,坐使孙氏在江南壮大的陈登。

江东先天的特点又决定了在骑兵方面,是既缺良马又缺良将的。而曹操用兵的水平天下皆知,地势平坦的徐州又是曹操及其手下精兵悍将的优势作战地域。所以才有了吕蒙所谓的打得下也守不住。这一点从后来逍遥津之战张辽800破十万可见一斑。除了孙权部队没有集结完毕被张辽突袭的原因外,骑兵方面的巨大优势功不可没。

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三国志·魏书·吕布臧洪传第七》

荆州路线。身在长江下游的江东同样劣势明显。江东向荆州进兵,首先必克江夏。一方面是荆州的重要郡县全在长江沿岸及以北地区;另一方面,江夏以南地区是连贯的幕连九山脉和罗霄山脉,既不利于进攻更不利于后勤保障。

下游进攻上游是先天的劣势,而在200年的时候,孙氏手中也缺乏有战斗力的水军,打荆州难度很高。何况,镇守江夏的可是刘表大将黄祖。黄祖算是被演义打了低分的将领,能被刘表委以重任,而且令孙坚殒命,黄祖的水平很高。

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2、 孙策多造杀戮,江东根基不稳。孙策在平定江东的时候多造杀戮,典型的如名士高岱、仙人于吉和吴郡太守许贡。这些在当时看来有利于政权稳固的行为,实际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曹操杀名士边让而丢兖州就是前车之鉴。

而且,孙策说是扫平了江东,实际上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这几个地方算是被孙氏掌控,大片的地方只是表面服从而已。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在这样的情况下,按道理说,要想突破江东的劣势,更应该选择勇武彪悍的三弟孙翊才对啊,怎么就选了孙权呢?

这就难免与孙坚父子的经历有关了。公元192年孙坚战死,孙策以17岁的年纪开始撑起了孙氏家族命运的大旗,这中间的辛酸可想而知。他既要与袁术周旋、曲意逢迎,也要在危机四伏的疆场上为孙家打开一片崭新的局面。当他真正开始逐鹿江东的时候,不过20岁的年纪。所幸,孙策天赋异禀。

根据史书的记载,孙策为人开朗大方、善于用人,所以很得人心。再加上他在军事方面的超高天赋,所以仅用5年便扫平江东。也因此,曹操经常感叹“猘兒难与争锋也。”

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但战争的残酷,孙策是最懂的。父亲孙坚死于战场,自己也遭人暗杀。前后不过8年的工夫,孙氏便失去了2位顶梁柱。过刚易折。如果由孙翊来接班,未来恐怕还会重蹈父兄的覆辙。这既不是孙策想要的局面,更不是孙氏家族能够承受得住的损失。

所以,临终前他必须要为家族挑选出一位在当前形势下最优的继承人,以保证整个家族不会因自己的离去而陷入巨大的危机。而孙权无疑是那个最优秀的人选。虽然他的军事才能实在不强,但在这时候,这恰恰是他最大的优势。因为要想让孙氏家族得以更好的延续,必须选择一位不善于军事,却善于治人的接班人。

不善于军事,就不会妄动刀兵,善于治人就能尽快消除江东的隐忧。所以,孙策的临终遗言就很值得品味。

孙策对江东重臣说的是:“中原大乱,凭借江东的优势足以观成败,万望诸君好生辅佐我的弟弟。”

孙策对孙权说的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率领江东兵将与天下英雄争个高低,你不如我;但是,举荐贤人任用能士,让他们尽心尽责来共同守住江东基业,我不如你。”

孙策对张昭说的则是:“如果仲谋不堪大任,那就任凭您老换个人来辅佐;要是没有合适的人选,那您也不用有什么顾虑,率领我一家老小降了也无妨。”

孙策的政治遗言,如果概况起来其实就是这么16个字:立足江东,以观成败;孙氏无能,降了便是。核心其实只有一个——守住。守住的核心不是江东基业,而是孙氏一家老小的性命。这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也是继承者最重要的使命。

正是基于对现实的深思,和对家族的深深感情,孙策做出了这样的继承人安排,并且留下了这样的政治遗嘱。而这样的决定,无疑是给了孙权足够的退路,也相当于给了孙权尚方宝剑。他毕竟只是江东基业的继承人,而不是开创者。如何决定它的未来,在孙权完全成长起来以前,是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的。

未来是难以预料的。如果江东孙氏到了要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是血拼到底还是投诚归降以保孙氏血脉,孙权的决定不仅要衡量当时的形势,也必须面对父兄2条人命和他们两代人十数年的打拼。如果没有孙策留下的政治遗嘱,在抉择的时候,孙权势必要面对巨大的情感包袱和政治包袱。

而在这样的巨大包袱压力下,孙权的决定难免就会走向拼死一搏,这显然不是孙策想要看到的。所以,他必须给弟弟减压,那份沉重的压力由他一人来抗已经足够了,九泉之下面对父亲的时候,由他自己去解释就好了。

所以,这才是孙策遗命中最大也最隐蔽的内容。言外之意便是:弟弟,不用考虑我和父亲的付出,只要保住孙家老小,你就是我们最大的功臣。而孙权的性格,也确实最适合做这样的事情。

也正是有了孙策的政治遗嘱,才有了张昭在赤壁大战前夕力主投降,事后却没有被孙权清算的结果。除了张昭本身在孙氏集团的超然地位,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行为本身并非反叛、背主,而是在遵从孙策的政治遗命。

于是,在孙策死后,孙权扮演起了“不思进取”的角色,全力以赴抚平江东内部的矛盾。他第一次出兵进军江夏已经是3年以后的事情了,再征黄祖则足足隔了4年,最后为父报仇的时候已经距离孙策去世8年。

当然,孙权终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有自己的皇帝梦。赤壁之战后,鲁肃先行返回报告,孙权亲自下马相迎,鲁肃却满脸不乐意,说:“愿主公总领天下,囊括九州,以天子对待臣子之礼来迎接鲁肃,才算是真的荣耀。”孙权听完哈哈大笑。

但他的皇帝梦绝非当天下之主。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能当天下之主最好,当不上做个割据一方的帝王也很好。他有野心,所以他支持周瑜进军益州,也与邓芝讨论灭魏之后如何二分天下。但他没那么大的野心,所以只要能够鼎足江东,便是成功。

这既是孙权的性格使然,也是哥哥孙策的临终遗言。孙权履行得很好。至于背盟拿下荆州,也不过是为了让鼎足江东的局面更稳固而已。毕竟,上游盘着一条龙,孙权怎么可能安心地稳坐江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