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反,就算是985知名高校畢業,沒下臨牀,就去了很小的規培單位,基本上只能看到小兒呼吸和消化系統等兒童常見疾病,你對其他病就沒有概念,鑑別診斷時根本不會想到這些病。筆者所在單位,每個月都會選出一個特殊案例,來自兒內科不同的科室,讓大家討論,幾乎每次病例討論之前,筆者都會寫一份大約兩千字的發言稿。

謹以此文獻給還在規培或準備規培的「後浪」們

編者按

規培結束快一年了,一直想寫一篇關於規培的文章,但又擔心自己寫不好。一方面,從小菜鳥逐漸成長爲可以獨當一面的小醫生,自認爲經過規培還是收穫頗豐的;另一方面,相比那些學霸或大牛,感覺自己仍有很大差距。

即便如此,縱向比較,我依然覺得自己成長很多,可以叨叨兩句,準備規培或者已經在規培的師弟師妹們可以來看看,有收穫筆者甚是榮幸,若覺得胡扯也可以在評論區吐槽吐槽。

那麼,如何規培成長最快呢?

屁股決定腦袋,平臺決定見識

我清楚記得當年新入職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簡稱“廣州婦兒中心”)時,主任告訴我們:“我們醫院病例資源豐富,分科很細,兒內科分爲14個科室。所有科室輪轉下來,人衛版《兒科學》書上有的疾病,這些科室基本上都能見得到;許多書上沒有的疾病,你也能在這些科室學習到;其中,還有不少的疾病,連病名可能都是第一次聽到。一個醫學生基礎再好,但如果沒有實際遇到這些病,心裏也沒有概念;相反,即便原本對這個病一無所知,在臨牀上遇到這個病後詳細學習,也會對這個病有深刻的印象。”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內科分爲14個科室,可以說是兒科分科非常齊全的專科醫院了。(注:以3年規培爲例,M代表輪轉月份,“3M”代表在這個科學習3個月。)

如果這句話放在剛來婦兒中心讀研那時,我可能會覺得有點誇張了。但如果真是這麼想,可能很快就啪啪打臉了。當年來讀研究生的時候,專業是小兒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我驚奇地發現,科室的病種起碼有60%左右,是我連病名都從來沒有聽說過,更不用說了解。另外的40%,雖然聽說過,但也很陌生,沒有多少深刻的概念。

比如,楓糖尿症、鳥氨酸氨甲酰磷酸轉移酶缺乏症、戊二酸血癥、多種羧化酶缺乏症、極長鏈酰基輔酶A脫氫酶缺乏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解酮障礙、巴特綜合徵和尼曼匹克病等等,這些病是以前我根本沒有聽說過的。

而像糖原累積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狀核變性、尿崩症和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雖然書上看到過,卻沒有多少印象。但是,這些原本主要出現在生化書上的疾病,在我們中心是十分常見的。而這些,還只是其中一個科室的情況,其他很多科室的情況也類似。

說這些,並不是爲了炫耀說婦兒中心有多牛,而是想告訴讀者:選一個好的平臺規培非常重要!試想,一個病種,如果你見過,就算是三流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對這個病也會或多或少有點印象,以後工作中再次遇到,或許你還能想起;相反,就算是985知名高校畢業,沒下臨牀,就去了很小的規培單位,基本上只能看到小兒呼吸和消化系統等兒童常見疾病,你對其他病就沒有概念,鑑別診斷時根本不會想到這些病。

尤其推薦大型專科醫院,分科細、病種齊全。而對於綜合醫院,就算兒科再強大,也是其中幾個小分科,不利於對兒科疾病譜有全面的認識。

好學歷只是給你一個起點,好平臺纔是你登高望遠的階梯。

那麼,只要有好的平臺就夠了嗎?

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

一個醫生工作前幾年養成的醫療習慣,影響着他一輩子的醫療行爲。所以,你在下臨牀的前幾年,跟對了老師,養成了好習慣,會對以後的醫學生涯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時常感到慶幸,在我研究生期間和工作的前幾年裏,遇到了很多優秀的帶教。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內分泌科的李秀珍主任。在最初接觸臨牀的前5個月,她剛好負責小兒內分泌病房的臨牀和教學。她查房時,經常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淺出地分析,思維發散、邏輯清晰、主次分明。比如,一個低血糖患者的病因分析,牀邊教學可以講一個多小時,幫助年輕醫生建立疾病思維框架,結合病例深入分析。從病史採集到體格檢查,從化驗單解讀到診治思路分析,從生理生化到兒科臨牀,她總是會呈現出病例的精彩部分和你想不到的地方。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筆者經常寫的「探案類」的文章,就是得益於當年李主任帶教的那套思維方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了思維方法,就算遇到不同的臨牀情景,你也會知道該怎麼入手分析。

當年爲了考研,我把很多原本屬於臨牀實習的時間用來備考,以至於與臨牀嚴重脫節。剛下臨牀時,連病歷都寫得一塌糊塗,甚至幾度遭到帶教老師的質疑。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剛接觸臨牀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好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着我;他們說過的話,在多年後仍然迴盪在我耳邊。我摘錄了一些,與大家共勉(非原話,大意):

“不要怕喫苦,不要怕喫虧。做好當下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養成好習慣,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選好研究方向,持之以恆地往一個方向專研,要專一,不要三心二意。”

——內分泌科劉麗主任

“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科學思維和創新思維,因此要珍惜研究生期間學習科研和寫文章的機會。”

——內分泌科劉麗主任

“不要因爲給熟人看病,而放棄鑑別診斷的必要,或對危險的臨牀情況沒有警惕。在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要堅守醫療原則,纔不容易出事。”

——內分泌科毛曉健主任

“雖然,隨着科技的發展,檢驗檢查日新月異。但是,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後你會發現,醫生水平的差別在於基本功。一個醫生工作前幾年養成的醫療習慣,影響着他一輩子的醫療行爲。年輕醫生在工作的前幾年,要紮實基本功、養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爲習慣,這樣他整個職業生涯都會受益匪淺。”

——內分泌科李秀珍主任

“你把一個人關到監獄,他就是犯人嗎?非也,他還可能是被冤枉的。你拿着一個病的診斷標準,一條條與患者對應,你會發現他可能可以滿足疾病的診斷要求。但是,當你拿着另一個病的診斷標準去套他時,你會發現他也滿足另一個病的診斷標準。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你先入爲主了。正確的臨牀思維應該是,從一個點出發,進行鑑別診斷,從常見病到少見病,再到罕見病。列出支持點和不支持點,如此才能做到不過度、不遺漏,才能做到準確診斷。”

——心臟內科黃萍主任

“你首先是一個兒科醫生,其次纔是一個小兒心內科醫生或其他專科醫生。不要認爲收到心內科的患者,就是心血管疾病。要發散思維,做好鑑別診斷。”

——心臟內科黃萍主任

“經歷人人都有,不總結你就沒有經驗。”

——神經科楊思達主任

“我研究生的時候,老闆總是讓我寫綜述,不要求發表的那種。每隔一兩週,就寫一篇綜述,交給老闆檢查,到畢業的時候,就把兒童血液科的大部分疾病都寫了綜述。雖然沒有發表,卻因此讓我對兒童血液專業的各種病種有了深刻的瞭解。”

——血液科江華主任

“在有人帶着你的時候,要用心學好每個不起眼的知識和技能,當有一天你需要獨立應戰時,才能獨當一面。”

——感染科張芬師姐

……

還有許多類似的教誨,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列舉。

那麼,良好的平臺和優秀的教師就夠了嗎?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橫向比較,周圍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縱向比較,我們得找一種適合於自己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成長。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進步,總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成長爲參天大樹。

我曾問規培醫生,工作後學習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許多人的回答都是:耐心地靜下來自學,並能持之以恆。

小時候,學習都是老師佈置作業,學生被動完成;到大學時,老師不再強制學習,家長也遠在天邊,很多人開始放飛自我。而工作後,能靜下心來學習,更是難能可貴。

醫之爲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作爲醫生,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還需要對很多問題有深入的瞭解。此外,醫學是循證的科學,隨着研究的深入,需要不斷更新,半年一年不更新,可能都會落後。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學習自律呢?每個人有自己的方法,筆者談談自己的經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剛接觸臨牀不久,認識到自己的知識非常狹隘,每天從醫院回來我就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寫成「行醫筆記」。比如,對一個疾病的認識,對一類問題的歸納,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對一個病例的總結……

後來,嘗試着投稿給醫學界兒科,還可以順便分享給大家。從2014年到現在,筆者在醫學界發表文章已經有5年多了,總數應該有幾百篇,幾百萬字。期間有2年的時間,平均每週寫一篇。比如:“探案”系列。有不少讀者看過我的文章,其中甚至有不少人以爲我可能是個主任醫師,或至少是個主治醫師,而其實筆者只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小住院醫師。

回頭看,經常會發現,許多大家在臨牀上遇到的問題,我都曾經總結過。而對於寫過的專題,經常需要看這個知識點的基礎醫學知識、專家共識、指南、UpToDate和最新文獻研究進展,然後還要將這些知識理成有邏輯的思路,寫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出來。經過這個過程的歷練,即便過了很久,依然能很清晰地想起當時是怎麼學習這個知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及如何再回顧學習。

對知識的掌握分幾個層次?

私以爲,第一層次,知道別人講的大意;第二層次,理解別人講的前因後果;第三層次,自己能重現知識點;第四個層次,能將這些知識點靈活應用到臨牀;第五個層次,能將知識點傳授給別人,並指導別人如何應用,深入淺出。如果對知識點都能經過這幾個層次的洗禮,相信它會牢牢印在你的腦海裏。

也就是說,筆者通過這種問題導向式的學習方法,去回顧書本的醫學知識、學習最新的共識指南和閱讀文獻而分析循證學證據,之後再將內容整理成有邏輯線條的文章分享給讀者。通過這種方法,掌握溫故知識、閱讀文獻、分析邏輯線條和建立疾病診治思維的方法,將方法形成習慣,將獲益無窮。整個過程,受益最大的是自己。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你會回想起自己看過的資料,寫過的文字。日積月累,你會發現大量的問題和臨牀情況都曾梳理過,這對於建立知識體系和問題的分析能力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小兒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包括六大板塊,一百多項內容,我相信大部分非神經專科醫生都很頭疼。

筆者也曾經飽受煩惱,於是總結了一份口訣,把這六大板塊內容全部串聯起來,每次忘記的時候,就把口訣背一遍《我看過最好的神經系統查體記憶策略》(口訣並不適合所有人,可以根據自己理解調整,只是拋磚引玉)。

即便經常無法做到完全不漏項,卻也能記住其中大部分內容。而此類知識點,如果沒有下點狠功夫,是很難解決的。

此外,筆者認爲,對於特殊病案的學習也至關重要。

比如,這個案例《這個兒科病例,一輩子只能遇見一次!》,經過急診科、內分泌科、神經科和重症醫學科的診治,最終發現其實是心血管疾病。詳細分析這個病例,會發現最爲基礎的病史詢問和血壓測量都有這麼多學問。

還比如《4次嘔吐入院,從最普通的血氣和尿液分析中,你發現真兇了嗎?》,你可能會發現,文中的疾病病名都未曾聽過,但是卻可以從最普通的血氣和尿液分析發現問題之所在。

北京協和醫院是我國頂尖的醫院,“協和三寶”曾是協和醫院獨領風騷的祕籍,其中之一就是病案,可見病案學習的重要性。筆者所在單位,每個月都會選出一個特殊案例,來自兒內科不同的科室,讓大家討論,幾乎每次病例討論之前,筆者都會寫一份大約兩千字的發言稿。這個發言稿主要是針對案例寫的診治思路,用於和院內其他同行交流,可以說每一次都獲益匪淺。而讀者們在醫學界兒科頻道看到的一些“探案類”病例,許多就是來自於一個月一次的病例討論,內容也主要基於筆者的發言稿。

三年規培,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也從一個臨牀小白,逐漸成長爲初入門檻的小醫生。謹以此文獻給還在規培或準備規培的「後浪」們,你們是最棒的。後之視今,若你能因此文而有點滴獲益,小新將倍感榮幸。

後記

我想成爲一棵樹

深深紮根於岐黃之林

不在過去

不在眼前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一棵樹

傲然挺立在杏林之春

無論過去

無論未來

在我青囊的年輪裏

——僅以此詩敬贈「醫路」上的帶教老師們

規培路上,

你有哪些收穫或感慨?

快來評論區分(tǔ)享(cáo)吧!

點贊前三名的留言

即可獲贈下面這本

有趣又實用的《醫師臨牀速記100條》

什麼?想說的話太多

那就投到這裏來~

[email protected]

本文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兒科蠟筆小新

責任編輯:李小榮

更多醫療資訊,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