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路走來,夏言的被殺、嚴嵩的倒臺、徐階的離去、高拱的復出及罷官等事件,使張居正不斷認識着仕途的險難、坎坷。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去世後,徐階和張居正以明世宗遺詔的名義,革除弊政,平凡冤獄,大得人心。

嘉靖四年(1525年),出生於江陵的張居正,自幼聰慧,學習勤奮。不到十歲時就知曉經書大義,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嘉靖十五年(1536年),12歲的張居正考中頭名秀才。
一、初入官場,目睹嚴嵩、夏言之爭,勇於上疏言志。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開始步入官場,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
這時的明朝廷內,爲了首輔之爭,嚴嵩和夏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表面上,嚴嵩對夏言謙讓有禮,暗中卻伺機陷害。

夏言是個很有抱負、擔當的輔臣,他任用曾銑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曾銑在夏言的支持下,提出了收覆被蒙古人佔領的河套地區的計劃。
可是,嚴嵩爲了陷害夏言,就利用明世宗恐懼蒙古韃靼的心理,攻擊夏言、曾銑等收復河套地區的計劃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這時,宮裏失火、皇后去世恰巧接連發生。於是,尊奉道教的明世宗認定這是不祥之兆。嚴嵩趁機進言說,災異發生的原因在於夏言、曾憲等要收復河套地區。明世宗信以爲真,立即詔令將夏言罷職、曾銑入獄,不久又把曾銑處死。

數月後,蒙古韃靼大軍接連進攻大同、永寧、懷來等地,京師告急,明世宗急得團團轉。這時,嚴嵩又藉機誣告說,這都是夏言支持曾銑收復河套地區引來的禍患。
同時,嚴嵩又捏造了夏言曾經受賄的罪行。結果,夏言也被明世宗處死了。夏言一死,嚴嵩便順利地爬上了首輔的高位,完全掌握了內閣大權。
諸如此類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使初入官場的張居正見識到了權力之爭的殘酷,認識到了當時吏治的腐敗程度。
於是,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年輕氣盛的張居正給嘉靖上了一道《論時政疏》,系統地闡述了他改革吏治的主張。他這樣對嘉靖說:
“伏願陛下覽否泰之原,通上下之志,廣開獻納之門,親近輔弼之臣,使羣臣百寮皆得一望清光而通其思慮,君臣之際曉然無所關格,然後以此五者分職而責成之,則人人思效其所長,而積弊除矣,何五者之足患乎?”
這是他第一次上奏疏,也是他首次表露改革的觀點,但並未引起明世宗的重視。
二、“庚戌之變”,凸顯官場腐敗,退居江陵思變。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6月,韃靼進攻大同。通過嚴嵩買來官職的宣大總兵仇鸞,面對韃靼的進攻,無力應對,只好給敵方送去重金,乞求人家不要進攻自己的防區。
韃靼收了仇鸞的重禮後,揮師東進,相繼攻佔北口、薊州,直逼通州。聞知訊息的明世宗嚇得魂飛魄散,立刻下詔勤王。這一年是庚戌年,史稱這一事件爲“庚戌之變”。
敵人雖然退去了,但生性多慮、心胸狹隘的明世宗覺得不是滋味。堂堂大明皇上竟被小小的韃靼逼迫於京城,簡直是天下奇辱。

於是,怒氣難消的明世宗,把這一切都歸罪於兵部尚書丁汝夔。先是斥責他治軍無方,退敵無策,坐以待斃,貽誤戰機,隨後下令逮捕歸案。
丁汝夔無奈之下求救於嚴嵩。嚴嵩對他說,你不用擔心,只要有我在,保證你不會死。可是,過了不長時間,丁汝夔就被殺害了。

張居正見證了“庚戌之變”發生的過程,也瞭解其中的內幕。對嚴嵩的誤國賣友行徑深惡痛絕;對仇鸞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行爲極爲憤怒。
爲此,他深深地感到,奸臣當道、官吏腐敗的現實,令自己難以實現政治抱負和遠大理想。於是,心灰意冷的張居正便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藉口請假養病,回到了故鄉江陵。
張居正在江陵一呆就是三年。這期間,他繼續爲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努力着。
張居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詳細地瞭解分析民間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加深了對時弊的認識,進而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堅定了改革的決心。
三、復返京都,師徒相得益彰,盡力施展才華。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張居正懷着革新吏治的願景,再次回到了北京,再次投入到了激烈的政治鬥爭之中。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5月,張居正由翰林院編修晉升爲右春坊右中允,兼國子監司業。
這時,嚴嵩與徐階的矛盾日益激化。但由於嚴嵩年事已高,工作中常常出現紕漏,不斷招致明世宗的不滿。隨之,嚴嵩逐漸失去寵信,繼而被罷職。
嚴嵩垮臺後,徐階繼任爲內閣首輔。張居正爲此欣喜若狂,爲一個新時期的到來,而激動不已。徐階對張居正的爲人處事和聰明才智頗爲讚賞;對張居正給予很大的期望,視之爲國家的棟樑。與徐階有師生之誼的張居正也竭盡全力輔助徐階的工作,一時間師徒二人可謂相得益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去世後,徐階和張居正以明世宗遺詔的名義,革除弊政,平凡冤獄,大得人心。
次年二月,張居正晉升爲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要政務。這時,高拱因爲與徐階不和而離開了內閣。所以,當時的朝政要務主要由徐階和張居正掌控、管理。
此時的張居正如魚得水,盡情地發揮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張居正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現,讓朝中的官員們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四、馮保出現,破解高拱尷尬,成爲朝廷首輔。
隆慶二年(1568年)7月,徐階因故被迫解甲歸田後,高拱再次入閣,並執掌了內閣大權。

高拱最大的優點是重視發現、培養起用人才,尤其是德才兼備的年輕人。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儘管張居正和徐階關係曖昧,而徐階又是高拱的對頭。
但是,高拱爲人傲慢,剛愎自用,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因此,張居正雖然有幸在內閣供職,但有高拱在他之上,想施展才華,自然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隨着隆慶帝的去世,大太監馮寶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改變得讓張居正難以相信。

深得嘉靖賞識,並被提升爲秉筆太監的馮保,其內宮仕途一直是順風順水的。隆慶帝繼位後,當掌印太監出缺時,馮保自信該由自己頂補。
可是,首輔高拱偏偏先是向皇上舉薦了他最瞧不起的陳洪,後又舉薦了孟衝。馮寶爲此氣得要死。於是,馮保認定這是高拱故意給他難堪。
隆慶帝去世後,相伴太子朱翊鈞,且與皇太后過從甚密的馮保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接着,馮保與高拱的暗中較量開始了。馮保極力向皇太后推薦張居正貶低高拱,同時千方百計地爲自己升任掌印太監鋪平道路。

在馮保的左右下,張居正不斷得到提拔。而高拱也明顯地預感到內宮對他的不信任。馮保順利地成爲掌印太監,又兼任了東廠督主後,就更不把高拱放在眼裏。
張居正目睹了馮保、高拱二人的權勢之爭後,預感到朝廷又要有一場暴風驟雨來臨了。
爲此,張居正憂心忡忡,坐臥不安;滿腔的憤悶,無處發泄。對內宮太監們的陰險狠毒,他是深惡痛絕的;對臣僚們之間的爾虞我詐,他更是難以忍受。但張居正深知自己左右不了什麼,只能順其自然,以靜制動。
不久,高拱被罷官。於是,張居正獨佔了文淵閣,擔起了首輔的重任。
五、大權在握,清醒認識處境,圖謀青雲壯志。
十年寒窗,一生功名所求,現已達到了巔峯。此時的張居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是,一旦權柄在握,張居正反倒有些茫然了。一路走來,夏言的被殺、嚴嵩的倒臺、徐階的離去、高拱的復出及罷官等事件,使張居正不斷認識着仕途的險難、坎坷。

同時,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將是旦夕禍福的險境,將是生拼死奪的戰場。爲此,今後既要勇於擔當重任,也要小心謹慎地爲人處事。
躊躇滿志之情與優柔慎微之心兼而有之,倒使得張居正處理起事情來,既有着深思熟慮的見地,亦不乏義無反顧的勇氣。
張居正心中鼓盪着實現夙願的喜悅和整治朝政的壯志。他將大展拳腳,努力實現興利除弊、扶正祛邪、中興大明的青雲之志。
主要參考文獻:《明史》、《明神宗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