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有一個王朝的氣數,氣數是什麼,氣數就是王朝內部的各種弊病和矛盾積累,氣數盡了,就是,弊病和矛盾,到了空前的程度,它發現不了人才,更用不了人才,不能意識到改革,或者未及改革的時候,遇到了天災人禍,於是乎,任何人都將無力迴天,技術性的操作,或許可以短暫地延緩滅亡,贏得一線喘息,想要起死回生,除非把整個王朝重新盪滌一遍,顯然,明末,沒有人可以完成這件事,即使能力如王陽明,張居正,當然,如果王陽明,張居正等等,攜其崇高的歷史地位復活,而不是無歷史地位的重生,那是另一回事。

就明朝的當時局面,最好的破局方法還是不破不立,什麼叫破,打破現有的規則和格局,重新開創新的局面,著名的例子有:項羽、劉秀、楊堅、李世民,我一貫的論點是崇禎遷都到南京,依靠手上的軍隊,掃平南方的土豪劣紳,和李自成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只待回一口氣,只要幾年時間就能反攻領導人了,屁股決定腦袋,李自成敢動既得利益階層的飯碗,就要承受利益階層的反抗。

這幾個方面皇太極和多爾袞就很聰明,他們讓壞人帶路黨去屠城,清軍自己安民,向士紳地主提供保護,既拉攏了既得利益階層,又清除了反抗對象,還能樹立自己順應天時,不忍中國混亂,掃平僞帝餘孽這種忠臣形象,最後帝種無法尋得,無奈只好代替天子牧民四方了,其次,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對官商收不上稅,百姓的稅負太高,但是即使你知道了要給官商收稅,也沒辦法操作,因爲皇帝你不可能自己拿算盤去收,還得官收,很多官出身或與富商,地方土豪有關聯。

革命革到自己頭上了?即使李闖佔據了北京,但是他虐殺官商的行爲引起了這些人的反感,所以他不能長久佔據地盤,只能做流寇,承認這些士人土豪的地位,所以滿清能很快確立統治,至於外患,即便後金自甘墮落,老朋友瓦剌成長爲準格爾之後,也不是明末能夠應對的,思想限制了認知,認知限制了政策,明代最有可能點出殖民經濟重商主義的,大概還真就是東林黨人。

或者更加重商的閩浙心學分支,然而大國的問題是自然環境與經濟模式的跨度過大,小國可以輕易轉身,大國轉速太快會扭傷,明末已經沒有騰挪空間了,戚繼光是抗倭英雄,改變了福建浙江沿海被倭寇騷擾的苦難,並不是能改變大明歷史的人物,所以對大明滅亡,意義可能是蝴蝶效應的偶然影響,不是大概率挽救大明的人,王陽明是心學創始人,張居正就是其信徒,但是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都知道,當時朝廷還有理學的信徒,儒家應該也有,所以對於歷史,其文化影響比較大,但是改變歷史的概率還是很小的。

張居正是神童,能人,一條鞭法等改革給力,而且一度把控了朝局,基本可以理解爲決定了國家的方向,後面國庫充盈其有重要功勞,所以決定大明能繁榮發展的,也就是他有直接影響力,大明的問題在於其制度必然造成逆淘汰,逆淘汰積累到臨界點就會嘣的一聲爆炸,即便你說的這些人中有可以延緩死亡的能力,也延緩不了多久,這其中張居正一般被認爲屬於這類人,但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大明帝國滅亡的原因並不在於沒有人才,事實上,歷朝歷代的人才都是不缺的,大明死於經濟崩潰,不解決這個問題,早晚都是要死的。

最後,大明末代已經無藥可救了,就和以往的王朝一樣,末代大明已經走完了他的歷史路程,除非明太祖再世,又或者明成祖重生,不然誰都救不了大明,所有封建王朝到末期,都是在結構上的崩壞,是整個王朝的上層結構的崩壞,是該王朝矛盾積累導致的崩壞,是上層與下層極度撕裂,貧富差距極大,利益分配嚴重兩極化,想起死回生只能破而後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秀,但縱觀整個歷史,劉秀只出了一個!真要挑一個人出來,張居正本來有機會幫大明續命的,但萬曆又改回來了,確切的說是萬曆和當朝朝臣改回來的,所以大明從萬曆親政開始大明就註定積重難返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