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的國漫走的是日漫風,題材亦是,都是講成人社會,在動漫角色形象上也是儘可能地是人形,而非動物的擬人化。走日漫路線的確可以讓中國的動畫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但是並不會讓國漫真正崛起。

今天,漫漫在微博上刷到了一個話題:如何看待國漫的崛起?其中有一段講到了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的一句話:

中國動漫在主題和風格上都要走出中國道路,動漫發展一定要立足中國的大地,要表現中國主題,提煉出大衆特別是少兒喜歡的形象。前面的都沒問題,後邊這句“特別是少兒喜歡的形象”讓漫漫瞬間像喫了坨“屎”。

敢情中國動漫要堅持“兒童向”和“低齡化”,一條路走到底了。日本在想法設法做“後思春期”動漫,中國倒好,反其道行之。

理解中國動漫走出去,除了一味兒地迎合高中生和初入社會的成年人階段,還需要顧及到兒童階段。就像一個漫評家說過的,“中國動畫需要做全家樂的那種,滿足所有羣體的需求。”也就是像美國迪士尼看齊。

畢竟,動畫電影要有票房,最關鍵是還是在於兒童,抓住了這羣人,自然也就抓住了父母的心。如國還能符合父母的審美標準,就再合適不過。

所以,還是迪士尼的標準。

迪士尼電影中的角色是符合少兒審美的,公主長得漂亮,小動物們長得可愛又呆萌,小孩子都很喜歡。中國要做,也是有實力的。

喜羊羊與灰太狼、小鯉魚歷險記、熊出沒,果寶特攻,角色設計方面沒有問題。可是漫漫信不過國產的劇情架構和故事。

東刪刪,西減減,四捨五入,最後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子供向”。

美漫:角色針對兒童,劇情針對成人

美漫可以在兒童和成人之間遊走,主打的正是全家歡的套路。既不像日漫的過於成人向,主打人性和社會現實,也不像國漫過於幼稚,劇情簡單,價值導向流於表面。

美漫能同時滿足多個羣體的觀看需求,所以高票房的同時,收穫的還是高口碑。在國際動畫行業中,美漫地位也高於日漫,並且獲獎的作品也多,基本上一年一部經典。

比如《瘋狂的動物城》,裏面都是些可愛的小動物,有呆萌的超小動物,還有狐狸白兔,獅子綿羊,以及自帶笑點的樹懶。

孩子對這些毛茸茸的小動物都是不可抵抗的,就像女孩子看到《冰雪奇緣》裏面女王艾莎的裙子一樣,看了就記憶深刻,目不轉睛。雖然看不懂深意,但也可以分得清敵營雙方,在他們看來,劇情也是完整的。

再來看《瘋狂動物城》背後的各種映射。

對偏見的抨擊,對政治制度的控訴,還有那段慢動作的閃電的片段,在成人眼中還有工作制度僵化,工作效率低下等部門職能問題。

通過小動物的視角,看到的是成人世界的殘酷與社會的真實。但是小朋友眼裏,只知道小白兔和狐狸最終打敗了綿羊副市長贏了。

另外,美漫的節奏也都很快,一般都是旋律輕快的背景音樂,所以即便有黑暗現實的存在,整體看上去,都是歡快的氛圍。

歌曲和劇情結合,讓孩子在感受畫面的精美之外,還有背景音樂的動感,不至於中途因無聊而搗亂,或是中途離場。其實,很多設計都是爲小朋友設計的,時刻調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在故事當中。

《尋夢環遊記》、《頭腦特工隊》、《歡樂好聲音》等等,皆如此。

國漫:受衆比較小衆,羣體割裂

從這一點來看,國漫就該差很多。

背景音樂的處理上,是跟劇情相關,但不是時刻都是輕快或是快節奏的,會有很多成人主題的昇華,就會跟之前的基調發生變化,做不到節奏的統一。

其次,劇情上本身故事講述就不夠完整,更難顧及到兒童和成人的雙重需要。

現在的國漫走的是日漫風,題材亦是,都是講成人社會,在動漫角色形象上也是儘可能地是人形,而非動物的擬人化。

所以,爲了吸引一部分兒童,就會專門添加幾個寵物角色或是低齡角色。比如《姜子牙》裏面的那個四不像,《百妖譜》裏面的滾滾和磨牙小和尚等等,《羅小黑戰記》裏面的羅小黑等等。

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風語咒》、《大護法》、《大魚海棠》,其實都是寫給成人的。

這也是爲什麼國內一直有國漫是成人看的,孩子看的都是電視臺放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精靈夢葉羅麗》、《開心超人》等等。

因爲這些動畫片,角色基本上都是擬人化的,而且劇情簡單,就是你爭我搶,你道高一尺,我魔高一丈,正反兩派日復一日的鬥爭,盡興闡釋“邪不壓正”。角色倒是滿足了少兒的喜愛,劇情也更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所以,國漫的受衆羣體和題材是割裂的,很難做到兒童和成人都喜歡的動畫出來。一邊是幼稚,一邊是深度,皆在各自領域做到極致。

爲何要分級?因爲受衆羣體不一樣!

目前走的是日漫的路線,想通過互聯網這個渠道發掘成人這一羣體,通過成人的購買力和推廣宣傳,把國漫做起來。我們一直說國漫崛起,實際上是另一派系的發展。

早期的《小蝌蚪找媽媽》、《天書奇譚》、《哪吒鬧海》、《大鬧天宮》、《葫蘆兄弟》、《豬八戒喫西瓜》等等,除了他們的技術領先世界,畫風和主題內核是講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精神之外,還有一個點就是它們其實算得上是全家歡題材的。

不管是孩子也好,大人也罷,都是被吸引的。就像漫漫小時候一樣,我爸看《西遊記》看的比我還起勁兒。這是現在很多動漫做不到的。所以我們並未崛起。

走日漫路線的確可以讓中國的動畫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但是並不會讓國漫真正崛起。再過幾十年,國漫也會陷入日漫的困境:子供向市場缺失,國內厲害難在國外出彩。

走迪士尼動畫電影的路子可以出彩,但是難度很大,需要投入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也會更多。就目前的國漫發展來看,非常難。

所以在兩邊都討不好的情況下,又要過審,最後就只能淪爲“子供向”幼稚動畫片。

主題和風格走中國道路,能走多遠?

不怪國漫差,只怪互聯網太發達,越來越多的漫迷都通過網絡獲取資源,選擇的主動性在自己手上,自然是擇良木而棲。

日漫和美漫的發展都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名聲也很大,國內很多漫迷基本上都是看日漫和美漫的。對於國漫的態度,他們基本上是:“國漫有作品嗎?能看嗎?”

雖然做法過於極端,但也道出了國漫的很多缺陷。畫風的日系化,題材與內容的類似化(真不是巧合,很多國漫看完基本上都有“這不是哪部日漫裏的設定和劇情嗎”),還有自身的缺陷,故事講不好,主題立不住。最近更是掀起了一場技術比拼大賽,瞬間將大部分觀衆的視線轉移到了炫技上。

《羅小黑戰記》動畫版,那個技術很一般吧?《刺客伍六七》那個打鬥算不上優質吧?可它們評分都很高。《大魚海棠》的畫面唯美吧,《西行紀之再見悟空》的技術酷炫吧。可結果呢?故事一塌糊塗。

可醒醒吧,從始至終,大家摒棄國漫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畫風、故事和配音。技術的好壞可以影響觀感,但並不影響看或不看。

既然要走中國主題和中國風格,首先要做的必須是故事的講述,其次是國風,最後就是對配音的完善。目前國漫也在嘗試各種國風動漫,講中國故事,講中國節日,講中國精神,講傳統文化但出彩的卻少有存在。

《百妖譜》、《歷師》、《一人之下》、《大理寺日誌》,四月新番中的4部中國題材的國風動漫,也就僅僅只有《大理寺日誌》評分在9.0分之上,不過因劇情拖沓,目前也已經跌到了8.9分。被寄予厚望的《一人之下》跌至8.3分。

中國主題中國風格好走嗎?好走!至少評分都在8.0分之上,整體水平有所提升。可也不好走。因爲這會將國漫的缺點暴露無遺。

因爲我們連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風格都做不出來,還要去模仿他人。只會更加丟人。

但也有好看優質的作品。《秦時明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思》……如果少些商業化運作,可能經典會更多。

漫漫有話說

國漫發展到如今的地步,有多重因素造就。資本的介入,審覈的難度,還有外來動漫文化的入侵,內憂外患之下,是觀衆影響了國漫的走向,而非國漫影響了觀衆。

至於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提到的中國動漫要走出中國道路,立足中國的大地表現中國主題。想法很好,但是目前很難做到。

且不說原創動畫如此少,再者國內真正致力於做國風動漫的公司又有幾個。現在的動畫電影也好,動漫也罷,基本上走的是商業動畫的路子,純走心的深度的還需深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