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軍開始攻城,不分晝夜,士兵們奮勇廝殺,不畏生死,足足進攻了十二天,都沒有起色,李世民派敢死隊點燃了西南城樓,這才攻下了遼東城,斬殺敵軍萬餘人,俘獲高麗士兵一萬多人。李世民最後的選擇是明智的,固然唐軍無法攻克安市城,但此戰總共斬殺敵軍四萬餘人,俘獲七萬餘人,而唐軍將士戰死的僅兩千餘人,如此戰績,並沒有影響到天可汗的無上榮耀。

唐太宗一生征戰無數,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大唐打下了遼闊的疆土,破薛舉、敗劉武周,虎牢關一戰平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以李世民的戰功,歷代帝王難有出其右者。

然而,同隋煬帝類似,李世民也在遠征高句麗之時,折戟沉沙,露出疲態。天可汗一世英名當然會流傳萬載,但唯獨高句麗一戰,着實令人遺憾。

一、高句麗發生政變,獨裁者上臺

貞觀十六年,泉蓋蘇文殺掉了高句麗原國王高建武,自己掌握大權,這位獨裁者的霸道和血腥,也令李世民大爲不滿。

爲了穩固政權,泉蓋蘇文不僅殺掉了國王,還殺掉了百餘名朝廷大臣,整個高句麗高層遭遇一次大清洗。泉蓋蘇文把高建武的兒子高藏立爲國王,自己獨攬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

泉蓋蘇文掌權後實行暴政,身上殺伐之氣慎重,他時常帶着五把刀,每每上下馬匹,必須要重臣或者武將伏在地上,做墊腳石。如果泉蓋蘇文要出門,必定是前呼後擁,在其暴虐統治之下,高句麗百姓也深受其害。

事實上,李世民不一定關心高句麗的新領導是誰,只要繼續服從大唐統治,其他都可以照舊,只是個泉蓋蘇文不僅對內搞獨裁統治,對大唐不再有任何敬畏。高句麗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百濟聯合高句麗,攻佔新羅數十座城池,並要想斷絕新羅給大唐朝貢的道路。

史料記載“上曰:蓋蘇文弒其君,賊其大臣,殘虐其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以不討。”

至此局面,李世民不能再束手不管了,其實當時的李世民還是很剋制了,爲了避免戰火,他多次派出使者警告泉蓋蘇文,但泉蓋蘇文不予理睬,繼續我行我素,於是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

二、勢如破竹

李世民給了高句麗足夠的時間考慮問題的嚴重性,但高句麗沒有悔改之意,爲了解救當地百姓,爲了大一統江山,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率大軍出征。

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經命令修造了四百艘艦船,並命令契丹、靺鞨等部隊發兵進行試探性進攻。接着,李世民命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和爲行軍副總管,乘艦船率四萬三千人從水陸向平壤進軍。

命李世勣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爲行軍副總管,率六萬餘部隊向遼東進發。唐軍的數量不算太多,但此時唐軍的戰力可謂是最強時期,很李世勣的部隊就攻下蓋牟,張亮攻下卑沙。

大軍攻到了遼東城下。

李世民親自渡過遼水,並命令士兵拆毀橋樑,背水一戰的目的就是激勵士氣,而且他們的皇帝同樣身臨險境,唐軍士氣大振。由於遼東城下敵人挖了大量壕溝,必須儘快填平,李世民親自上馬,將沉重的土包負在馬上,和將士們一起工作。

或許有些人認爲李世民這是在作秀,但作秀能做到這個地步的皇帝真的沒幾個,想當年,李世民可經常是帶隊衝鋒陷陣,只是年齡有些大了,但仍算是寶刀未老。

唐軍開始攻城,不分晝夜,士兵們奮勇廝殺,不畏生死,足足進攻了十二天,都沒有起色,李世民派敢死隊點燃了西南城樓,這才攻下了遼東城,斬殺敵軍萬餘人,俘獲高麗士兵一萬多人。

高句麗士兵戰力之強悍、戰鬥意志之堅定,在當世少有人能匹敵,如果不是唐軍實力尚可,如果沒有李世民親自助戰,可能真的很難攻克。

三、攻克白巖城

在唐軍攻城的同時,不停有敵軍的援軍到來,唐軍兵少,而高句麗兵多,所以打得十分艱難。在進攻白巖城之時,烏骨城派出一萬援兵救援,大將契苾何力只率八百騎兵前去阻擊,戰鬥空前激烈,契苾何力腰部被長槍刺中,被挑落馬下,將軍薛萬備單騎救援,在亂軍之中救出了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回來後,情緒激動,讓人草草包紮了傷口,提刀上馬,繼承開戰,衆人看到契苾何力的勇武,備受鼓舞,追擊高句麗軍幾十裏,殺敵一千餘人,大勝歸來。契苾何力是去阻擊援兵,圍城的工作仍在繼續,白巖城還是沒有被攻下了。

爲了加快進攻進度,李世民採取了非常規手段,他對將士們道:“如能攻下此城,城內男女、財物都賞賜給諸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唐軍將士得到皇帝的承諾,那自然更是英勇無畏,拼命攻城。

然而就在城池將破之際,城中守將要獻城投降,李世民仔細考慮後,還是準備接受對方投降。此時李世勣得知消息,馬上來找皇帝:“陛下,將士們浴血廝殺,不就是爲了城中財物,如今卻要接受對方投降,這不是辜負了將士們殺敵的決心嗎?”

李世勣很清楚,他必須要跟李世民爭個明白,戰鬥如此殘酷,如果皇帝出爾反爾,那麼將士會心有不甘,這對軍心不利,處理不好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李世民立刻下馬認錯:“將軍所言極是,只是既然對方已經投降,縱兵殺戮朕還是心有不忍,大家放心,凡是有功者,朕將用府庫中銀兩賞賜諸位。”

李世民之舉不不可謂不高明,既安定了軍心,也減少了傷亡,白巖城被攻下,唐軍將開始新一輪的進攻計劃。

四、折戟安市城

安市城是高句麗重鎮,也是平壤的門戶之一,所以不論如何高句麗都不能丟掉安市城,這回高句麗把老本都賭上了,集結十五萬大軍,救援安市城。

這回攻城的問題先放到一邊,這十五萬敵軍纔是大麻煩,李世勣領兵一萬五千列陣西嶺,長孫無忌率兵一萬一千,出奇兵攻敵軍後路,李世民親自登上北山,指揮戰鬥。這又是一次以少擊多的戰役,而這次李世民又贏了,李世民不愧爲當時最優秀的戰場指揮官。

見長孫無忌得手後,李世民馬上下達全軍進攻的命令,十五萬敵軍數量龐大,動轉不靈,就這麼被唐軍分割宰殺了,高句麗軍大敗,被斬殺兩萬級。

唐軍雖然勢如破竹,無往而不利,但經歷多場激戰,將士們也是身心俱疲,擺在他們面前的安市城仍是巋然不動,李世民面臨兩難境地。如果繞過安市城,直接進攻防守較弱的烏骨城,這樣戰局可能發生轉機,還可以直取平壤。

李世民仔細思量之下,還是覺得用最穩妥的辦法,那就是繼續進攻安市城,攻破之後再繼續進攻建安,因爲唐軍孤軍深入,如果被敵人斷了糧道,那後果難以預料,最終李世民選擇了一條最穩妥的辦法。

既然不敢承擔那巨大的風險,那麼收益相對也會減半,高句麗軍兵在安市城誓死頑抗,男女老少皆上城守備,唐軍進攻多日,無法攻克。隨着時間延長,天氣轉冷,水草枯竭,加上糧草供應不足,李世民只得下令唐軍撤退。

李世民最後的選擇是明智的,固然唐軍無法攻克安市城,但此戰總共斬殺敵軍四萬餘人,俘獲七萬餘人,而唐軍將士戰死的僅兩千餘人,如此戰績,並沒有影響到天可汗的無上榮耀。

此次遠征高句麗之戰,只是李世民身上的一道小小的瑕疵,這讓唐太宗看起來更加真實偉岸。經過此戰,高句麗遭遇重創,而頑固不化的高句麗終歸還是倒在了高宗腳下,再也不復存在。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六卷》、《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七卷》、《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八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