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邢紀元在撰寫《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文學卷·海南瓊劇史略》時曾經做過統計,吳發鳳一生改編、創作的戲曲劇本不少於100種,其所涉及的題材,所反映的內容,都離開不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婚姻愛情,離開不了人民大衆轟轟烈烈的愛國救亡的偉大斗爭,點明和引領了“文明戲”的主旋律、大潮流。在海南省收藏家協會顧問何雲強家中,收藏着多本民國時期的油印瓊劇劇本以及1950年代的黑膠瓊劇唱片,其中不少已經成爲孤本,在民間絕跡。

原標題:慢讀丨瓊劇的百年記憶珍藏在這些老物件裏……

一把古舊藤椅,一縷溫暖陽光;一臺老式唱片機,一張黑膠瓊劇唱片。手裏握着發黃卷邊的油印劇本,不知不覺地就沉沉睡了過去……我想,這應該是許多瓊劇老戲迷夢寐以求的午後時光。你聽,針尖吱吱劃過膠面,微風沙沙翻動書頁,如泣如訴的唱腔詞段便隨之跨越百年曆史,帶着滿身的滄桑和風塵而來,輕輕依着你將無數個動人的故事講述。

在海南省收藏家協會顧問何雲強家中,收藏着多本民國時期的油印瓊劇劇本以及1950年代的黑膠瓊劇唱片,其中不少已經成爲孤本,在民間絕跡。

瓊劇劇照。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油印劇本中的“文明戲”

著名瓊劇作曲家吳梅告訴記者,在這些劇本和唱片誕生之時,以自娛自樂爲目的的業餘瓊劇團體還不似今日遍地開花,人們若要觀戲,需得請來由名伶集中組成的私人專業戲班,或是到戲院統一購票等候開場。因此,儘管時近百年,可許多年過耄耋的老戲迷還能屈指數到:瓊漢年班、根元順蓮班、國民樂班、明新劇團、新國民班等名聲響亮的專業戲班,也能憶起在這些戲班的“臺柱子”——鄭長和、吳桂成、陳俊彩等瓊劇表演藝術家在戲臺之上的一板一眼、一顰一笑。民國初期,遠在祖國南疆的海南島似一葉飄零,在社會變革產生的巨大風浪中動盪流離,各個大小劇團演演停停、停停演演,可謂度日如年。直至民國八年(1919年),國民革命軍渡瓊,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稍有起色,一度蕭條甚至瀕臨消失的民間戲事才隨之重獲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五四”運動風起雲湧,改良與革命的呼聲此起彼落,國民革命軍的到來也讓此風潮湧向海南。“剛剛從清末走來的瓊劇,面對着這樣動盪的局勢和變革的時代,及時地做出了選擇——試圖移風易俗,開一代瓊劇之新風。這個選擇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明戲’。”談話間,戲曲文化學者、國家一級編劇邢紀元引出了一個關鍵概念——“文明戲”。“蓬勃興起的‘文明戲’,因爲對應着新文化運動的洪流,所以它所宣傳、崇尚的,也恰是新文化運動所提倡、鼓吹的。”

邢紀元特別提醒,在“文明戲”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忘記這樣一個人——吳發鳳。這位從民間走向藝壇的瓊劇編劇藝術家,通過所改編、創作並搬上舞臺的一出又一齣劇目,引導着“文明戲”的潮流蓬勃向前。何雲強所收藏的《苦鳳鶯憐》、《大義滅親》等油印瓊劇劇本中,不少就出自吳發鳳本人親筆所書,其中筆墨交錯,依稀可見作者數易其稿、用心極細。

邢紀元在撰寫《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文學卷·海南瓊劇史略》時曾經做過統計,吳發鳳一生改編、創作的戲曲劇本不少於100種,其所涉及的題材,所反映的內容,都離開不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婚姻愛情,離開不了人民大衆轟轟烈烈的愛國救亡的偉大斗爭,點明和引領了“文明戲”的主旋律、大潮流。

油印瓊劇老劇本《大義滅親》

黑膠唱片紀錄了瓊劇改革

“許多人說,瓊劇藝術源自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或因其演出市場主要是在農村、墟鎮,服務對象也主要是農民、小市民。但我認爲,若無吳發鳳這樣的‘瓊劇文人’,沒有‘文明戲’這段轟轟烈烈的瓊劇改革,瓊劇就不可能發展爲今日盛況。”吳梅頗有感慨,儘管隨着時代變遷,“文明戲”如今在戲臺上已經鮮少有人演出,但吳發鳳及其志同道合之友人對改造“土戲”粗糙豪放的內容、曲調和表演形式所作出的努力,應當被載入瓊劇史冊。

其實,在“文明戲”誕生之前,或說在吳發鳳開始動筆改編和創作“文明戲”之前,瓊劇都還不能稱之爲“瓊劇”,而被稱作“土戲”。如吳梅所說,我們可以從《海南島志》窺得憑據——“清康(熙)乾(隆)間,土劇班最盛行。浸淫全島,婦孺老少,幾無不識唱土劇。”儘管清朝時期,民間戲事風靡海南島內各地,但官方仍無“瓊劇”概念記載流傳。吳梅認爲,“瓊劇”概念真正深入人心,源自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 “瓊崖優伶界工會”及“瓊崖土戲改良社”的依次成立。這批在革命先驅徐成章、王文明的倡導下的瓊劇名伶組成團體,態度鮮明地亮出了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宣傳科學、改良土戲的旗幟,完成了“土戲”到“瓊劇”的華麗轉身。

1950年代的瓊劇劇本和黑膠瓊劇唱片

憑兩個社團組織之力,如何推動瓊劇之變革?原來,經他們之手改編、創作的“文明戲”大多情節動人、人物性格鮮明、唱腔詞段推陳出新,因此貼近百姓生活而廣受推崇,其成員手寫而成的劇本常常經過油印後直接送往各個劇團供他們排演推廣。

細觀何雲強收藏的《苦鳳鶯憐》、《大義滅親》、《搜書院》等油印瓊劇劇本,我們能夠發現,此類劇本大多以手書方式成稿,對人物、唱腔、唱詞、動作乃至舞美設計均有細緻表現,間或還穿插着人物造型、舞臺佈景等簡筆畫供讀者、演員參考模仿。黑膠瓊劇唱片的問世更讓瓊劇教學從舞臺走進生活,讓演員無時無處都可學習,自此幾乎徹底改變了“土戲”教學時口口相傳或僅以唱詞相傳的方式,爲瓊劇的系統傳承亦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受到印刷技術限制,當年的油印瓊劇劇本生產數量極其有限,除了供專業劇團教學所用,普通百姓很難購得閱讀或收藏,因此流傳範圍也十分有限。吳梅近些年一直致力於梳理瓊劇發展歷史,而他所收藏擁有的油印瓊劇劇本也不過零星數本,還被他用塑料膜層層嚴實地包裹着,輕易不肯示人。

“我真想看看實物,因爲這些珍貴的史料記載了瓊劇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吳梅翻看記者帶去的劇本、唱片照片,並聽說這幾張唱片還能正常播放時幾乎愛不釋手,眼裏流露光彩,“我想,所有做瓊劇研究工作的人,都想擁有這些史料。”

挽救百年瓊劇的美好記憶

“有關‘文明戲’的那段歷史在當下青年看來,已經太過遙遠。如果沒有史料佐證,或許將隨時間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爲了挽救幾近遺失的美好,多年以來,何雲強等人或尋覓於古玩商鋪、雜貨地攤,或奔走於海南鄉土村寨之間,深入到瓊劇老演員、老戲迷家中“尋寶”,終於一件件將散落民間的古老瓊劇劇本、唱片等珍貴史料收集起來。許多時候,史料的原主並不舍拱手讓出,何雲強等人只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作出承諾將以更專業的收藏方式讓此類寶貝得以世代相傳,原主人再三叮囑後才依依不捨地將守護半生的史料交出。

用“守護”一詞並不誇張。經歷十年“文革”重創,原本受技術手段和傳播範圍所限而面世數量不過百餘件的瓊劇劇本、黑膠唱片所剩寥寥無幾,其中大多都已成爲這世上的孤本、孤品,其收藏價值可想而知。何雲強還記得,手中有幾張唱片就是原主在“文革”時期將其用厚重衣物包裹後沉入水溝藏匿,才得以留存至今,不捨易主自是人之常情。

“但大多時候,我們都能要到想要的東西。畢竟,我們收藏這些史料與他們的心願是相通的——不能讓百年瓊劇丟了魂。”何雲強告訴記者,原本,他與同事的收藏範圍並不廣,例如瓊劇劇本,就僅限於情節、人物、唱詞、唱腔還有舞臺動作一目瞭然的完整劇本。而如今,他們已將收藏的範圍擴展到教材本、手抄本、故事本等,“這樣將更有利於擴充瓊劇史料,梳理瓊劇發展脈絡,將瓊劇歷史完整立體地呈現到大家面前。”

(本文原載於2015年1月12日海南週刊,見刊略有刪減。原標題爲黑膠老唱片和油印老劇本:珍藏瓊劇百年記憶)

來源:海南日報 海南週刊

文/記者 陳蔚林

圖/記者原中倩

責任編輯:唐咪咪 徐晗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