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魏延被诸葛亮放弃,又被费祎欺骗之后,之所以选择率军南归,而不是北上降魏,一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会死,二是因为降魏之后,他不可能再像在蜀汉一样身居高位,三则是因为他对蜀汉的忠义。因为魏延率众南归之时,主要是想杀杨仪,并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击杀。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517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公元234年,对蜀汉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被司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而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军中地位最高的魏延,则被丞相长史杨仪诬告,最终含冤死了在马岱刀下。虽然,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很多人误解了魏延,认为他真的是一个反复小人,但是熟读《三国志》的人,却知道他的冤屈。对于此事,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魏延为什么宁愿被冤杀,也要南归,而不是投靠曹魏呢?
这个问题,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是不成立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魏延率众南归之时,主要是想杀杨仪,并没有料到,自己会被击杀。《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想继续北伐,被费祎所骗后,赌气率众南归。这个时候杨仪诬告他叛乱,他也没有闲着,也在上表控诉杨仪图谋不轨——“延、仪各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而且他为了保险起见,还烧断了南归的栈道,试图阻住杨仪等人的归路。
再者说,就算与杨仪火拼,他也是不怕的,毕竟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相当自信,曾对刘备说出过“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只可惜,他没料到的是,王平仅用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便给他扣上了叛乱的罪名,使他身边的士兵,纷纷逃散,只剩十余人。这等情况下,他依旧没有慨然赴死,而是带着自己的儿子,以及数十亲信,往汉中而去,想凭借自己在汉中的影响力,进行自保。所以,魏延并非是宁愿冤死,也不想投降曹魏。
不过,魏延在得知自己已经被诸葛亮视为弃子,又遭到费祎等人的戏弄之后,依旧选择南归,而不是北上降敌,的确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对于此事,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能性。
一、投奔曹魏没有前途
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在蜀汉军中,已经地位超然,称其为蜀汉军中第一人,也不为过。在他不认为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他肯定舍不得放弃这一地位。毕竟曹魏的名将,比蜀汉要多得多,他投奔过去之后,没有任何功劳,也没有资历,甚至连部曲都没有(以他被杀前的状况来看,他麾下军队愿随他降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到了曹魏之后,需要再从头开始,这一点对“性矜高”的他而言,非常难以接受。
二、他忠于刘备、忠于蜀汉
魏延的出身,并非是来自刘表阵营的降将,《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意思是说,他原本是刘备的私兵,然后被刘备一步一步提拔,才成为了一代名将。他对刘备的忠义,是无法抹除的,所以他就算知道,自己南归必死,应该也不会投降曹魏。
三、他高估了自己对蜀汉的意义
魏延之所以,在杨仪诬告他叛乱的时候,向朝廷上表,说杨仪等人,有不轨之心,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朝廷会相信他的说辞。他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是逼朝廷在他和杨仪之间,做一个选择。而因为他性矜高,不将别人放在眼中,又的确有战功,有能力,因此,他很可能认为,朝廷会选择自己。但是,他高估了自己对蜀汉的意义,成为了被朝廷放弃的一方。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魏延被诸葛亮放弃,又被费祎欺骗之后,之所以选择率军南归,而不是北上降魏,一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会死,二是因为降魏之后,他不可能再像在蜀汉一样身居高位,三则是因为他对蜀汉的忠义。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