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沛縣沛城鎮前裴塘村中學教師王德榮,迷上電視劇,自編自導《農家樂》六十六集,當年在沛縣電視臺生活頻道連續播放一個月,成爲微山湖畔,大沙河兩岸,劉邦故里,漢文化發源地的一件新鮮事。豐縣出了趙本夫小說《賣驢》,沛縣要出王德榮六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農家樂》。

沛縣沛城鎮前裴塘村中學教師王德榮,迷上電視劇,自編自導《農家樂》六十六集,當年在沛縣電視臺生活頻道連續播放一個月,成爲微山湖畔,大沙河兩岸,劉邦故里,漢文化發源地的一件新鮮事。

1971年,我從鐵道兵轉業沛縣文化館,負責文學創作線輔導。參加文學創作輔導的農村知識文學青年人很多,其中有吳廣川、梅發坤、王德榮。

那時,文化館對參加文學創作輔導的業餘作者,每天補助八毛錢,五毛錢給生產隊,記勞力10分,那三毛錢在文化館喫一天。一天三頓飯,只需三毛錢,中午有魚有肉。當時,王德榮家住縣城,他又是公立教師,不需要任何補助。王德榮很努力,短期培訓班期間,他撰寫了對口詞《練刀槍》。

當時的文化館房舍,設施十分簡陋,兩排帶走廊的平房,中間通道,後一排幹部宿舍,房前東排三間會議室,前兩排一間暗室,和當時沛縣師範學校聯在一起,一個食室就多。我那時二十九歲,王德榮和我年齡相仿。

前天,在漢街遇上他,說起文化館業餘文學培訓班,奠定了他熱愛文學,爲後來創作六十集《農家樂》成爲基石。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從縣文化館調到文教局,縣委宣傳部,王德榮回學校教書,見面稀少,不聞信息。一天,突然從縣報上看到王德榮拍六十六集《農家樂》的報道,頓感親切。

早在2006年,老王就產生了創作一部農村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的念頭。兒時,他就在微山湖畔摸爬滾打,看慣了農村裊裊炊煙,聽慣了哞哞牛叫,欣賞青青麥苗清晨的晨露,夕陽下的落日,一望無際蜿蜒百里長堤,白帆點點,百舸爭流。農民出身,對農民懷有深厚感情,鄉音鄉情衝擊着他那澎湃的心閘。

王德榮決心將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搬上銀幕屏,讓更多人看到自己。他把這美好願望說給沛縣宣傳部領導。縣委常委、詩人、部長鬍成彪開始懷疑,一個鄉村中學教師要完成六十六集《農家樂》的拍攝,簡直是東方夜談。

後被王德榮執着、熱情、認真、百折不撓的精神感動,大膽表態支持,並簽字,讓各鄉鎮、文化、廣電等部門大力支持,鼎力相助。部長的支持,給了王德榮巨大鼓舞,堅定了他拍攝電視劇的力量和勇氣。

那個時期,沛縣掀起寫電影、電視劇的熱潮,縣華佗醫院一位老中醫,花了三年時光,撰寫了50集電視連續劇《華佗》。醫院願意出資50萬元,終因資金不足,缺口太大擱淺了。

還有一位小說作者林雨,花費了六年時間,撰寫了40集電視連續劇《湖畔春潮》,作者先後南上上海,北下北京,四處籌措資金,因缺口太大,拍攝計劃泡湯了。時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局長吳寶民,寫了長篇小說《北風秋雨》,找王德榮改編電視劇,這對王德榮,又是巨大的鼓勵和鞭策。

“我要拍,我要拍,我一定拍,一定拍成!”王德榮心想,路是人走出來,好事是人做出來的。他決心自籌資金二十萬,自編自導,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老伴、兒子、女兒。老伴、兒子、女兒也都莫明其妙,一頭霧水。

雖然他們平時喜歡什麼《喜盈門》、《村嫂》、《三妮史》等等,可眼下,自己的老公、自己的父親,要拍六十集《農家樂》電視連續劇,個個搖頭。

老伴用手摸摸王德榮腦門,打趣道:“你是不是發熱燒的,半夜說胡話?”兒子女兒比媽懂的多,知道父親一生教書,也知道爸爸在早年縣文化館跟朱迅翎老師學習寫作,發表過什麼對口詞《練刀槍》、《青麗春的喜事》等豆腐乾,要拍六十集電視連續劇,他們感到爸爸心高枉想了。

面對家人的反對,王德榮一次又一次,茶裏飯裏,田邊地頭做工作,講道理,舉例子,談到豐縣籍作家趙本夫,1978年,一篇六千家小說《賣驢》改變命運,從豐縣廣播站一個小小的編輯,升遷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提升七級,相當於市級書記,廳級國家幹部。

他說這個例子,老伴不知道豐縣出了趙本夫,兒子、女兒知道。當時豐縣趙本夫響的山崩地裂,小說在《鐘山》大型文學刊物發表,接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全天廣播,小說選刊轉載,發頭條。兒子女兒被說動了,兒子女兒幫助爸爸做媽媽的工作,最後老伴做通了。

豐縣出了趙本夫小說《賣驢》,沛縣要出王德榮六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農家樂》。消息像長了翅膀的小鳥,在微山湖畔、大沙河兩巖,迴旋飛翔。王德榮家鄉前裴堂沸騰,他家門前是熱電廠,消息傳到廠裏,那熱電廠冒出煙,都會有王德榮拍電視劇的氣息!

縣委宣傳部部長鬍成彪不僅口頭支持、簽字,同時,安排辦公室,供應幾摞稿紙,周氏印刷廠打印稿,報銷了2300元。這樣一來,老王的勁頭更足了。

王德榮通宵達旦,撰寫了40萬字的文學腳本,發到江蘇省廣電局。耿乃凡局長親筆給王德榮回信,讓他到徐州電視臺聯繫拍攝。徐州電視臺直管的江蘇光線文化傳媒公司老總王海波看了劇本,給予肯定,預算資金一千萬,但由於資金困擾未果。

一瓢冷水潑下來,王德榮仍未灰心,決心自己投資,說服了老伴,把幾十年開店、種地的錢,又從東鄰西舍籌措資金二十萬。王德榮既當編劇,又當製片人。

2012年6月,在沛城鎮任董莊開機。開機這天,正值麥收時節,儘管“黃金鋪地,老少彎腰”農忙時節,但機關、廠礦、學校、附近的商店、診所,人們像潮水般湧來。有人開着大車小車,也有人蹬着三輪車,還有人搬着凳子,他們說“農村開機拍電視劇”,也有人說,拍大電影,一時沸沸揚揚。

王德榮老伴、兒子、女兒,換上新衣服,燒鍋熱水,像忙年一樣,老王更是忙裏忙外,那種幸福的喜悅,甜的像打翻蜜罐,往外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