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古代封建社會來說,謀反其實是一個大罪,如果不是皇族,搞不好還會株連九族。這個罪名也經常被用來陷害大臣,比如說明初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九族便是以謀反罪被誅殺的。不光如此,這一案受胡惟庸牽連的人還很多,前後一共是誅了三萬人。當然,這一次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爲了清洗功臣所用,但從其中就可見造反的罪名有多大。不過在古代,也不是沒有造反失敗仍然善終的,就如同這個家族,他們有人造反兩次,結果家族還安然無恙。

這事得從西晉朝堂說起,由於皇后賈南風乾政等原因,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場動亂禍及整個天下,後來的晉元帝司馬睿尚且沒有威望,他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王。跟司馬家的其他王來說都不算什麼,但是他得到了兩個人的支持。這兩人分別叫王導與王敦,他們出自一個家族,便是後來的天下第一豪族琅琊王氏。

王導與王敦是堂兄弟,王導跟司馬睿更是認識得很早,知道天下動亂後,就開始輔佐司馬睿。作爲一家人,王敦自然也跟着支持司馬睿了。他們管理的事務也大多不同,王導主要是掌管政策,而王敦掌握着軍事力量,他們都對後來東晉的建立有了很大的貢獻,從王與馬共天下就能看出他們的影響力。

大興元年(318年),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可在建立東晉後,司馬睿開始猜忌琅琊王氏,其實想也知道,一個權臣便足以讓皇帝忌諱,更何況是一個大家族。爲了削弱王氏的影響力,司馬睿開始疏遠王導,王敦對此很是不滿意。甚至於司馬睿爲了防備王敦,還令劉隗和戴淵嘗試性的握有兵權。太興四年(321年),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認爲再也沒有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他。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帶着兵朝建康前去,司馬睿很是生氣,打算親征。也是在這時,王敦的另一個兄弟王含前去投奔王敦,王敦本就有軍事才能。這一攻打令東晉慌亂不已,但另一邊的王導則是帶着宗族子弟二十多人請罪,司馬睿原諒了他們,並且允許王導帶兵跟你王敦對抗。但就算這樣也沒能讓王敦停下腳步,這第一次謀亂的結果是,司馬睿不得不求和。

由此,王敦掌握朝政,整個朝廷大多是他的親信或者是琅琊王氏的人。司馬睿憂憤成疾,在第二年病逝,太子司馬紹登基。司馬紹其人很聰明,他懂得如何制衡權臣世家。更有利於他的是王敦年邁,而他還年輕,巧的是王敦在這時生病了。也是這次的生病讓他徹底走向末路,反對他的人紛紛站了出來,溫嶠更是策劃討伐王敦。

第二次造反有一部分是被逼的,司馬紹也決意除去這個大禍害,王導同樣被重用。因爲病重,王敦只能讓兒子與兄弟前去征戰,可他們的軍事才能都不如王敦。結果很顯然,王敦病逝,叛軍被大敗。但王家並沒有因此沒落,司馬紹明白動了王家,東晉恐怕也不長久。他不能不用,朝堂上有很多王氏子弟身居要職,所以哪怕是在王氏中人兩次謀亂的情況下,司馬紹還是接着任用王導爲丞相,王氏自此興盛上千年。

參考資料:《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