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有15种高危型HPV――尤其是编号为16和18的两种――会导致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事实上豪森教授早在1984年于宫颈癌肿瘤组织中发现HPV病毒后就立马开始游说制药公司启动HPV疫苗的研发工作。

2003年香港著名歌手梅艳芳在星途如日中天之际香消玉殒带走年轻生命与曼妙歌声的元凶正是宫颈癌。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恶性肿瘤中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杀手。全球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我国患者占据其中的三成每年因此而死亡的女性超过3万。

谈到这大屠杀一般的数字很多人或许认为一旦被宫颈癌附身与死神的“亲密接触”怕是迟早的事情。的确大多数肿瘤起病隐匿而且人体有强大的代偿机制在病灶形成之初乃至坐大的相当一段时期正常生理功能几乎不受影响。除此之外许多肿瘤深藏在机体内部常规体检往往难以察觉这时如果缺乏有针对性的检查措施待到身体感到异常时。往往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不过宫颈癌却有其特殊之处。首先从生理构造看借助工具肉眼就能看到宫颈。比如在检查时医生可以在窥具的帮助下打开阴道很容易就能将宫颈暴露于视野中。这一特点为宫颈癌的筛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大部分宫颈癌病例都能找到明确的发病原因统计表明超过90%的宫颈癌是因为人乳头瘤病毒(以下简称HPV)感染所致。从种属上看HPV病毒系乳头瘤病毒科旗下的DNA病毒以人为唯一宿主最喜爱安家的部位是皮肤和粘膜。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上百种基因型的HPV病毒。根据其致病力的强弱又可以将这些不同亚型的HPV病毒划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研究表明有15种高危型HPV――尤其是编号为16和18的两种――会导致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

对于癌症这类复杂的疾病想要溯及源头建立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需要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为了找到宫颈癌的发病元凶科学家们同样也走过了这样一条路。人们很早就发现性行为状况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关系密切比如初次性行为年龄过早、性伴侣数目过高都会导致宫颈癌发病率提高。有数据表明10个以上性伴侣者比1个性伴侣者的宫颈癌相对风险高3倍以上。如果性伴侣在6个以上且初次性行为在15岁之前宫颈癌风险更是会飙升5~10倍。这一现象提示人们宫颈癌有可能具有性传播疾病的属性如果能掐断其中的传播媒介或许就能揪出宫颈癌的肇因。

这个重任落在了德国病毒学家楚尔豪森身上。在人们普遍认为单纯疱疹病毒2型病毒会引发宫颈癌之时他于1976年首次提出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密切的假说。之后豪森又进行了大量的验证工作并接连克隆到了HPV16与HPV18而且更令人信服的是在超过一半的宫颈癌患者肿瘤标本中能检出HPV16的存在两成的标本中有HPV18的身影。最终在1991年开展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确凿的表明HPV的确是宫颈癌的致癌因子。也正是基于这一贡献豪森与两位发现HIV病毒的科学家共同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还赢得了“他敢于摒弃教条所做出的探索性工作让人类了解了HPV与宫颈癌的关系促进了针对HPV的疫苗开发”的极高赞誉。

醋酸:筛查利器

宫颈癌病因大白于天下如何阻止和预防宫颈癌便成首当其冲的目标。如上文提及人类宫颈的特殊生理构造为宫颈癌的发现和筛查营造了先天的优势。早在19世纪20年代希腊医学家巴潘尼古拉奥就开始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并发明了堪称伟大的“巴氏涂片法”。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无菌的软木片在宫颈处轻轻一刮通过显微镜镜检观察刮下的细胞中是否存在异常的肿瘤细胞。

这一手段看似简单但却彻底改变了宫颈癌筛查的面貌。1951年在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的倡导下杨大望教授将巴氏涂片法引入中国并在197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行动。这一行动的效果立杆见影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提早发现使得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掉头向下。相较其他国家我国宫颈癌的致死情况明显改观由20世纪70年代的高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

不过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存在国情即使如“巴氏筛查法”这样相对简单易行的手段也无法普惠所有女性。这种方法得到的宫颈上皮细胞需要人工识别异常与否这对读片医生的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宫颈细胞学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但这仅限于中心城市难以荫及缺乏医疗资源的更广大地区。

如何找到价廉易行、辨识方便、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宫颈癌筛查方法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有鉴于此不起眼的醋白试验落入了人们的眼帘成为猎杀宫颈癌的“关键先生”。

所谓醋白试验是指用浸泡了3%-5%醋酸的卫生棉球涂抹宫颈肉眼观察宫颈上皮的变化。由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富含糖原透明度较好涂抹过后一段时间白色会消退而异常宫颈上皮细胞密度较大、糖原含量较低涂抹醋酸后上皮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变白故而冠名醋白上皮。医生们观察到出现这种状况的患者罹患宫颈癌或癌前病变的可能性相当高。

不过医学是一门讲求证据的学科。一种诊断方法未经循证医学的“考验”就贸然推而广之显然存在误诊或漏检的可能前者会带来医疗资源的浪费而后者则意味着患者死亡风险的提高。

Shastri博士开展的这项临床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度与中国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宫颈癌的筛查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与挑战。Shastri博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深入到印度最贫困的地区这里不但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匮乏而且没有能力开展巴氏涂片法。研究共纳入了15万例女性历时8年之久。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筛查的女性其宫颈癌死亡风险大幅降低了三分之一。如果应用到全印度将会避免2.2万死亡病例一旦全球中低收入国家均能得到普遍应用这一数字还会提升至7.2万。

疫苗:宫颈癌终结者

早诊和预防是现阶段对付所有几乎肿瘤的通用法则对于宫颈癌这种病因明确的肿瘤尤其是这样。如果能在HPV“悄悄进村”之前就利用疫苗来扼住其“命运的喉咙”我们不但能省去“打枪”的必要最终实现彻底消灭HPV导致的宫颈癌也并非奢谈。

事实上豪森教授早在1984年于宫颈癌肿瘤组织中发现HPV病毒后就立马开始游说制药公司启动HPV疫苗的研发工作。时至今日HP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验证。全球16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宫颈癌疫苗其中有28个国家施行学生与青少年的免费接种政策。在港澳台地区以及一华人族群为主的新加坡HPV疫苗的应用同样广泛。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进口HPV疫苗在我国仍处于冗长的审批流程中而国产HPV疫苗还未研发成功。也就是说中国女性面对HPV时尚无法得到疫苗的保护宫颈癌防线上缺失了重要一环这意味着宫颈癌巨人捕手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