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有15種高危型HPV――尤其是編號爲16和18的兩種――會導致宮頸上皮內瘤病變及宮頸癌的發生。事實上豪森教授早在1984年於宮頸癌腫瘤組織中發現HPV病毒後就立馬開始遊說製藥公司啓動HPV疫苗的研發工作。

2003年香港著名歌手梅豔芳在星途如日中天之際香消玉殞帶走年輕生命與曼妙歌聲的元兇正是宮頸癌。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惡性腫瘤中宮頸癌是僅次於乳腺癌的女性殺手。全球每年約有50萬宮頸癌新發病例我國患者佔據其中的三成每年因此而死亡的女性超過3萬。

談到這大屠殺一般的數字很多人或許認爲一旦被宮頸癌附身與死神的“親密接觸”怕是遲早的事情。的確大多數腫瘤起病隱匿而且人體有強大的代償機制在病竈形成之初乃至坐大的相當一段時期正常生理功能幾乎不受影響。除此之外許多腫瘤深藏在機體內部常規體檢往往難以察覺這時如果缺乏有針對性的檢查措施待到身體感到異常時。往往已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不過宮頸癌卻有其特殊之處。首先從生理構造看藉助工具肉眼就能看到宮頸。比如在檢查時醫生可以在窺具的幫助下打開陰道很容易就能將宮頸暴露於視野中。這一特點爲宮頸癌的篩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大部分宮頸癌病例都能找到明確的發病原因統計表明超過90%的宮頸癌是因爲人乳頭瘤病毒(以下簡稱HPV)感染所致。從種屬上看HPV病毒系乳頭瘤病毒科旗下的DNA病毒以人爲唯一宿主最喜愛安家的部位是皮膚和粘膜。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上百種基因型的HPV病毒。根據其致病力的強弱又可以將這些不同亞型的HPV病毒劃分爲高危型和低危型。研究表明有15種高危型HPV――尤其是編號爲16和18的兩種――會導致宮頸上皮內瘤病變及宮頸癌的發生。

對於癌症這類複雜的疾病想要溯及源頭建立病因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非想象中那樣簡單需要大量的實踐與探索爲了找到宮頸癌的發病元兇科學家們同樣也走過了這樣一條路。人們很早就發現性行爲狀況與宮頸癌的發病風險關係密切比如初次性行爲年齡過早、性伴侶數目過高都會導致宮頸癌發病率提高。有數據表明10個以上性伴侶者比1個性伴侶者的宮頸癌相對風險高3倍以上。如果性伴侶在6個以上且初次性行爲在15歲之前宮頸癌風險更是會飆升5~10倍。這一現象提示人們宮頸癌有可能具有性傳播疾病的屬性如果能掐斷其中的傳播媒介或許就能揪出宮頸癌的肇因。

這個重任落在了德國病毒學家楚爾豪森身上。在人們普遍認爲單純皰疹病毒2型病毒會引發宮頸癌之時他於1976年首次提出HPV感染與宮頸癌關係密切的假說。之後豪森又進行了大量的驗證工作並接連克隆到了HPV16與HPV18而且更令人信服的是在超過一半的宮頸癌患者腫瘤標本中能檢出HPV16的存在兩成的標本中有HPV18的身影。最終在1991年開展的一項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確鑿的表明HPV的確是宮頸癌的致癌因子。也正是基於這一貢獻豪森與兩位發現HIV病毒的科學家共同分享了200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還贏得了“他敢於摒棄教條所做出的探索性工作讓人類瞭解了HPV與宮頸癌的關係促進了針對HPV的疫苗開發”的極高讚譽。

醋酸:篩查利器

宮頸癌病因大白於天下如何阻止和預防宮頸癌便成首當其衝的目標。如上文提及人類宮頸的特殊生理構造爲宮頸癌的發現和篩查營造了先天的優勢。早在19世紀20年代希臘醫學家巴潘尼古拉奧就開始利用這一優勢進行宮頸癌的篩查併發明瞭堪稱偉大的“巴氏塗片法”。這種方法簡而言之就是利用無菌的軟木片在宮頸處輕輕一刮通過顯微鏡鏡檢觀察刮下的細胞中是否存在異常的腫瘤細胞。

這一手段看似簡單但卻徹底改變了宮頸癌篩查的面貌。1951年在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的倡導下楊大望教授將巴氏塗片法引入中國並在1970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宮頸癌篩查行動。這一行動的效果立杆見影早期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提早發現使得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掉頭向下。相較其他國家我國宮頸癌的致死情況明顯改觀由20世紀70年代的高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

不過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長期存在國情即使如“巴氏篩查法”這樣相對簡單易行的手段也無法普惠所有女性。這種方法得到的宮頸上皮細胞需要人工識別異常與否這對讀片醫生的經驗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雖然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計算機輔助宮頸細胞學檢測系統具有較高的正確率但這僅限於中心城市難以蔭及缺乏醫療資源的更廣大地區。

如何找到價廉易行、辨識方便、適用於欠發達地區宮頸癌篩查方法一直是這一領域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有鑑於此不起眼的醋白試驗落入了人們的眼簾成爲獵殺宮頸癌的“關鍵先生”。

所謂醋白試驗是指用浸泡了3%-5%醋酸的衛生棉球塗抹宮頸肉眼觀察宮頸上皮的變化。由於正常宮頸上皮細胞富含糖原透明度較好塗抹過後一段時間白色會消退而異常宮頸上皮細胞密度較大、糖原含量較低塗抹醋酸後上皮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變白故而冠名醋白上皮。醫生們觀察到出現這種狀況的患者罹患宮頸癌或癌前病變的可能性相當高。

不過醫學是一門講求證據的學科。一種診斷方法未經循證醫學的“考驗”就貿然推而廣之顯然存在誤診或漏檢的可能前者會帶來醫療資源的浪費而後者則意味着患者死亡風險的提高。

Shastri博士開展的這項臨牀研究正是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印度與中國一樣同屬發展中國家在宮頸癌的篩查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與挑戰。Shastri博士帶領他的研究團隊深入到印度最貧困的地區這裏不但基礎設施落後、醫療資源匱乏而且沒有能力開展巴氏塗片法。研究共納入了15萬例女性歷時8年之久。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接受篩查的女性其宮頸癌死亡風險大幅降低了三分之一。如果應用到全印度將會避免2.2萬死亡病例一旦全球中低收入國家均能得到普遍應用這一數字還會提升至7.2萬。

疫苗:宮頸癌終結者

早診和預防是現階段對付所有幾乎腫瘤的通用法則對於宮頸癌這種病因明確的腫瘤尤其是這樣。如果能在HPV“悄悄進村”之前就利用疫苗來扼住其“命運的喉嚨”我們不但能省去“打槍”的必要最終實現徹底消滅HPV導致的宮頸癌也並非奢談。

事實上豪森教授早在1984年於宮頸癌腫瘤組織中發現HPV病毒後就立馬開始遊說製藥公司啓動HPV疫苗的研發工作。時至今日HP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獲得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驗證。全球160多個國家批准使用宮頸癌疫苗其中有28個國家施行學生與青少年的免費接種政策。在港澳臺地區以及一華人族羣爲主的新加坡HPV疫苗的應用同樣廣泛。

遺憾的是到目前爲止進口HPV疫苗在我國仍處於冗長的審批流程中而國產HPV疫苗還未研發成功。也就是說中國女性面對HPV時尚無法得到疫苗的保護宮頸癌防線上缺失了重要一環這意味着宮頸癌巨人捕手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