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殘酷時間的面前,記憶和感情總是顯得很是渺小。

有一首古詩是這樣說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鄉音雖未有變化,但少小離家老大回時,原來記憶中的音容卻早已不見。

只有熟悉街道口的孩子好奇着問到,陌生人啊,你從何處來。

時間是奔流不止的長河,在過去的潮湧中,人們可見春來秋去,可證生老病死,可嘆王朝興替,可曉斗轉星移。


但放眼於未來,人的一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又能見證多少次時代浪潮的起伏。

所以,如不在短短的幾十載裏做自己想做的事,見自己想見的人,那麼生命的意義有該從何談起。

我們需要明白,“常回家看看”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詞,它包涵着的是人們剪不斷的情感牽掛,是親情的掛念,是友情的相惜,是愛情的魂牽夢縈。

很多人都在問:時間都去哪了?時間應該去哪?

殊不知,在你不經意之間,時光早已打馬而過,那些熟悉的人,在沒聯繫後,已慢慢陌生。

多和自己身邊的人親近、聯繫是時間的歸宿,逝去時間永遠鮮活的是和親人,愛人,友人在一起吵鬧,打趣,大笑的每分每秒。


要記得“常回家看看”

我們從下到大都在嫌棄父母的嘮叨。

小時候他們的“下雨天多穿衣服”,“起牀上學了”總讓我們覺得是小題大做;

長大後離家外出求學時,他們三天兩頭的準時問候又讓我們覺得麻煩;

結婚後,當他們給自己送來家鄉的土特產時,我們也總是說他們不要再操心自己的喫食。

可有一天他們因爲疾病或是年邁離開時,我們才猛然發現,自此以後再也沒人在耳邊嘮叨的安靜有多麼的可怕。

沒有機會再叫聲“老媽”“老爸”是怎樣的刺痛。

“我沒有爸爸(媽媽)了”,這是心在滴血時的悲呼。

我們不該在習慣父母存在時就淡忘他們,也不該在失去時才醒悟,爲什麼以前沒和他們多說說話,多些時間陪陪他們。

親情,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情,是生而爲人最不能夠割捨的感情。

多去和父母親近,是身爲人子該盡的義務,也讓自己的人生不留悔恨的必然舉措,同時這也是讓人們的心中生出暖意的源頭。


和曾經的朋友保持聯繫

朋友分很多種,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摯友的卻只有幾位。

他們是我們人生中不能夠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們成長曆程中的見證者也是陪伴者。

那些從小一起玩大的朋友是我們心中柔軟的一角,多年後回憶起童年的時光時,他們是讓我們可以重拾最純粹快樂的開口。

若是失去了他們,童年的美好便可能成爲現在心中的空洞。

長大後的友情有很多都摻雜着世俗,包含着物質的人情世故。

對於交情一般,在工作中認識的朋友,我們和他們間的聯繫更多是停留在相互客套和禮貌層次。

但是有着深厚感情基礎,相互熟知的朋友卻是我們離不斷的同行者。

我們人生中的大事件,比如結婚,生子時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或見證。

他們中的有的人是我們人生的指路人和燈塔,我們應該和他們保持聯繫,以免關係變淡。

若是沒有了聯繫,曾經知根知底的鐵哥們也可能成爲現在的陌路人。

只有保持不間斷的聯繫,兩個人才可能將少時的情誼保持至今,纔會有和胡八一和王胖子之間肝膽相照的革命友誼。


和愛人常聯繫,多說一些關心的話

錢鍾書曾說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

這句話道出的不是人們想象中甜美幸福的婚姻生活,那麼爲什麼原本真摯的感情會在時間的消磨中變了質呢?

我想,這或許是因爲婚姻中的人們忘記了把對彼此的愛慕延續下來,在爲現實生活奔波時忘記了心靈層面的交流。

時間是平淡的,它的加入可能會慢慢稀釋愛情中的糖分,讓其最終變成一杯索然無味的白開水。

雖然這很真實,但是並不是無法避免。

度過七年之癢,熬過時間對感情打磨最需要的就是夫妻二人之間的“常聯繫”。

即使是老夫老妻也應當多些甜言蜜語,也應該在特殊的日子裏安排浪漫和驚喜。

多些生活中的打情罵俏,少些爲雞毛蒜皮小事的爭吵和因爲經濟狀況引發的矛盾。


情感不是沒有生命的鍋碗瓢盆,它是一株需要不斷澆灌肥料和養分的花朵。

常和所愛之人聯繫才能夠保證感情的穩定長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它們都需要我們的用心耕耘。

人和人之間其實並沒有長久的關係,而所謂的關係好,其實是常聯繫換來的。

畢竟,只有你們常聯繫,才能更加了解對方,更加熟悉對方。

作者:微說情感,一個有溫度、有態度的文字寫作者,自由撰稿人,心理諮詢師,有上千婚姻案例分析經驗的情感導師。

微說情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