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收到了家母病危的通知。他心急如焚地趕回了中國,但是踏入家門之後,他發現家裏一派喜慶的氣氛,而母親也安然無恙。面對到處貼的大紅喜字,魯迅很快明白了自己陷入了母親的騙局,沒錯魯迅的母親着急魯迅一直單身,於是出了這幾計策“騙婚”,所以說魯迅的婚姻是舊時代的產物。母親爲他挑選的妻子,他極不滿意,但因爲不想傷母親的心,他違心地接受了這一特殊的“禮物”——朱安。
這一開始就極不平衡的婚姻註定是一場悲劇的開始,洞房之夜,魯迅就沒有踏進過朱安的房間,對朱安更是避讓三分,甚至有點視而不見,對此朱安很是不解,爲什麼自己的丈夫如此冷漠,然而,作爲一箇舊社會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便兩人從來說不上話,朱安依然將魯迅視爲自己最親密卻始終碰不着的人供着。
婚後沒多久,魯迅便再次起航去了日本,留下朱安獨守空房,朱安私底下曾吐過苦水:“老太太(魯母)嫌我沒有兒子,大先生終年不同我講話,怎麼會生兒子呢?”是啊,這個無辜的女人連自己丈夫都不願看她一眼,怎麼生的齣兒子呢。
之後魯迅和朱安便再無交集,但是朱安依舊格守婦道,在家照顧魯迅的老母,魯迅對此也感激不盡,因此爲了朱安的名聲,即便是名存實亡的婚姻也依舊沒有離婚,因爲舊社會離婚對於女人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後來魯迅和許廣平走到了一起,這下朱安徹底絕望了,但是轉而一想,朱安便釋懷了,因爲她覺得,丈夫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許廣平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孩子,興許老了也能爲自己送終。日子就這樣不緊不慢繼續往前走。
1936年,魯迅病逝於上海,得知消息時的朱安異常難過,不過朱安還是主動把魯迅的著作權轉讓給了許廣平,她每月只拿一小筆的生活費。抗日戰爭爆發後,魯迅的著作收益越來越少,朱安的生活越來越窘迫,最後動了拍賣魯迅遺物的心,結果立即遭到了衆人的反對,朱安急了,哭訴道: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誰來保存我?
不過最終朱安還是服從了衆人的意見,沒有拍賣魯迅的遺物,繼續自己清貧又孤獨的生活,最終朱安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人,甚至連墓碑都沒有,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惆悵。朱安的悲哀又能怪誰呢?只能怪包辦婚姻的罪孽。關於朱安的故事您還有更多的瞭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