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你看到大部分的平臺都是將高收益或排行榜的基金擺在“貨架”上,而投資者就像一個在超市裏的購物者,東瞅瞅細看看,可能也是處於好奇,就買了。銷售爲導向的基金銷售平臺往往不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體驗。

對於基金投資,無論是剛入門的投資小白,還是曾經的你,都可能有過下面情形:

基金買着買着,數量就飆升,自己持倉一看十幾只,甚至20多隻。嘴裏還說着“不是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面嗎”。

如果雞蛋放在同樣的籃子裏,還是容易碎。大把持倉基金,是不是有將其投資策略分類,看看有多少隻是同質化的基金。

我要大類資產配置,所以我買了股基、指數基金、債券基金、海外QDII型、滬港深基金、黃金基金、商品基金。

並不是購買了各類基金,就是資產配置了。 面面俱到,反而賺不到錢 。一定的資產配置能力,會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獲取更多的收益,還是要靠根據行情重倉一類資產,當然這風險很大且難。

指數火我就買指數,主動強我就買主動。醫藥活了就去買醫藥基,科技賺錢就買科技基。消費基開始發力,又開始猶豫了。

這山望着那山高,手裏攢了一堆不賺錢的基金。 市場總會有熱點,你怎麼會知道下個接盤的不是你。

上面的情況,大家多多少少會遇到。投資上,投資理念可以多接觸,但具體到投資上也做“減法”。

就拿上面基金持有數量來說,每人投資5-8只基金就可以了,再多的話可能就出現“同質”基金了。

選擇一類投資理念。如果你認爲主動基金能取得超額收益,就選主動;如果你覺得指數基金更能把握趨勢,那就選指數基金。切記就是飄忽不定、心猿意馬。我們在選基金的時候,也是更傾向於風格穩定一致的基金經理。

作爲投資者的我們,大可以去接觸不同的投資理念和邏輯,但最後落實到投資上,你還是會做出個選擇。 選擇與你投資思路相近或者說你認可的基金,才比較舒服。

基金銷售平臺的加法與減法

基金銷售平臺的使命就是把基金“賣”出去。銷售爲導向的基金銷售平臺往往不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體驗。

於是,你看到大部分的平臺都是將高收益或排行榜的基金擺在“貨架”上,而投資者就像一個在超市裏的購物者,東瞅瞅細看看,可能也是處於好奇,就買了。也不知道這件到底實不實用,適不適合自己。

爲了留住存量用戶,這些平臺開始做“加法”:基金主題、基金組合、智能投顧、智能定投、基金診斷等等,內容形式上也再加,海報、文章、圖文、直播等等。

能夠駕馭這些東西的,能從中篩選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確實很多平臺推出的數據、小工具都是很有用的。

但一批剛入門,或者沒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鑽研的投資者,反而是“一臉懵逼”。

少數平臺在做“減法” 。減去基金超市類似的貨架、基金列表、排行榜等一些列東西。而是減少投資者“選擇”的過程,直接讓投資者手裏的錢放到適合的產品裏。當然,這是建立在投資者對平臺的信任上。我想你也知道說的是哪個平臺了。

大道至簡還是化簡爲繁,做“減法”還是“加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最近固收+比較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