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次戰役作爲志願軍與美軍的正面交鋒,殲敵36000萬多人(其中美軍24000萬多人), “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均被收復,而“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延安半島也被解放,迫使“聯合國軍”退到“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在西線戰場,志願軍第38、39、40、42、50、60軍聯合進擊,經過一晝夜激戰,殲滅敵人右翼的兩個師後,實施戰役迂迴,切斷其退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軍隊在一場以美軍、韓軍爲主要對手,共有16個國家派出軍隊,41個國家提供軍事裝備及各類物資的世紀大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讓全世界爲之震動。

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志願軍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戰役,無疑是第二次戰役。事實上,對於這次戰役的價值與意義,或許我們都需要重新認識。

第二戰役肇始於1950年11月24日,當時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調集了多達5個軍的兵力,共計20萬之衆,大張旗鼓地發起了所謂“聖誕節結束這場戰爭”的總攻勢。

11月25日至27日,志願軍採取了兵法中經典的“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八字方針,將敵軍“誘騙”到雲山、定州、寧遠一帶以及長津湖地區,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分別集了3個軍和6個軍,向敵人發起大舉反擊。

在西線戰場,志願軍第38、39、40、42、50、60軍聯合進擊,經過一晝夜激戰,殲滅敵人右翼的兩個師後,實施戰役迂迴,切斷其退路。

“聯合國軍”終於接受了落敗的事實,從11月29日起開始全線撤退,志願軍乘勝追擊,對敵人實施分路追堵圍殲。

12月6日,志願軍和人民軍解放了平壤,並派出部分兵力朝着“三八線”推進。

在東線戰場,宋時輪指揮第九兵團重創美軍第七師(號稱“滴漏壺師”)和陸戰第一師(號稱美軍第一王牌師)。其中,12月1日在新興裏圍殲了美軍第七師第三十一團(號稱“北極熊團”),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

在志願軍的窮追猛打之下,東線的敵人焦頭爛額,只能從由長津湖朝南突圍,志願軍則乘勝追擊。

12月16日,西線敵人全部撤退到“三八線”以南,就在同一天,志願軍大舉進逼“三八線”。

至12月24日,志願軍相繼解放興南和咸興,人民軍也順利收復了元山。其間,聯合國軍”殘部被迫從海上撤離。

也就是說,第二次戰役正式劃上了句號,志願軍讓美軍創下了其歷史上最大的敗績,而麥克阿瑟那句“讓小夥子們回家過聖誕節”的爭諾,從此成了遺笑天下的一句空話。

這次戰役的戰果之輝煌,是最高首-長事先並未能預見的。這次戰役作爲志願軍與美軍的正面交鋒,殲敵36000萬多人(其中美軍24000萬多人), “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均被收復,而“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延安半島也被解放,迫使“聯合國軍”退到“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

在志願軍入朝作戰之前,最高首-長曾經有過一個基本的設想,那就是在德川、寧遠、龜城、泰川、五老裏一線構築陣地堅守半年左右,之後發動進攻。

可到了第二次戰役打完,也就是志願軍出國才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打到了“三八線”,這個遠遠超出預期的成績當然讓最高首-長喜出望外。

他在12月18日起草的一份給各中(央)局、各大軍區的電報說:“通過志願軍的作戰經踐足以證明,我軍完全能夠戰勝擁有精良裝備而且掌握了制空權的美軍。”

對於抗美援朝前兩次戰役應當如何評價其意義呢?

簡單來說,第一次戰役的意義在於“初步穩定了戰局”,而第二次戰役則“迫使敵軍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戰局”,這對於戰爭全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倘若志願軍在第二次戰役中以落敗告終,那麼整個戰爭的走向就會截然不同。換而言之,志願軍大敗“聯合國軍”,便爲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正式奠定了勝局。

打個比方,如果蘇聯衛國戰役的象徵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那麼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象徵就是第二次戰役。

要知道,對於第二次戰役的稱讚並非中國人的一面之詞,西方的有識之士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一些西方軍事歷史著作甚至將其視爲二十世紀全球戰史上的海陸空決定性戰役之一。

西方有個著名的戰略學家,名叫羅伯特·奧內爾,這位牛津大學博士將第二次戰役稱之爲“清(川江)長(津湖)之戰”,並撰寫了一本以此爲書名的專著。

他在此書的末尾對第二次戰役作出這樣的評價:

“中國從這次戰役的勝利中實現了華麗轉身,變成了一個讓世界爲之矚目的東方大國……他們的軍隊從這次勝利中贏得的軍威,在此後的三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裏仍得以綻放光芒,讓世界各國都需要重新認識其軍事威力。”

“可以斷言,倘若志願軍未能在1950年11月的第二次戰役中痛擊對手,那麼世界歷史的進程一定會迥然不同。所以說,這是一次改變了歷史進程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