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黃河水連天接地,滔滔東來。河兩岸陰雲四合,暴雨如注,八級風暴把混濁的河水高高揚起,把岸上數千頂帳篷拋上半空。

萬里迷濛之中,就聽驚天動地一聲巨響,一座大橋嘩啦啦被風暴吹散了架,凌空倒下,隨之便被狂波巨浪吞卷而去。

大橋崩塌,戰士落水,交通中斷……

這是繼7月17日鄭州鐵路橋斷裂以後的第二災難,中國的南北交通再次宣告中斷!

告急電話一個接一個飛入中-南海西花廳,所有電話凝成一個信息:工程兵架橋失敗!

失敗的原因很快找出來了,架橋的汽艇等器材是從蘇聯進口的,它們曾在頓河、伏爾加河、第聶伯河、多瑙河用過,但不適合黃河,尤其不適合汛期的黃河。

蘇聯的汽艇雖有90匹馬力,發動機爲每分鐘300轉,但由於黃河的含沙量高達28%,汽艇的轉速達不到最高速度,用來拉起門橋的力量遠遠不夠。

工程兵部隊也很快意識到,全蘇聯沒有一條河流超過4米以上流速,把他們的器材搬來黃河架橋,完全是生吞活剝,焉有不失敗的道理。

當時全國上下有一個共同心願:一定要征服黃河!

如果黃河不能架橋,那中國還架什麼橋?而且黃河、長江、珠江、運河,這四大水系都要架起來橋纔行!

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政委黃志勇、副司令員胡奇才坐不住了,三人向上級表態:“我們一定架起黃河大橋!”

胡奇才這位叱吒戰場的一代名將,在和平年代的這個關鍵時刻又挺身而出,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氣魄挑起了架橋總指揮的重任,全面負責架橋。

8月8日,當天,陳士榘、黃志勇返回工程總部。胡奇才送走他們後,便緊急召開會議,雷厲風行地連抓了六件事情:

一是確定準備時間爲三天,完不成軍法從事。

二是請海軍支援鋼索,製作並投放400個石籠錨。石籠錨是黃河艄公傳授的絕活,每噸一個,裏面填塞石頭,拋將下去,保證能在沖天急流中固定門橋。

三是加強管理,各司其職,完不成任務,一律法辦。

四是搶奪戰機,保證在下一個洪峯到來前把橋架成。

五是改變原架橋方案,改三舟爲二舟,用兩艘汽艇頂推一個門橋。

六是搶建河灘路,在浮橋兩端各增加400米通道。

8月11日,雲開霧散,一輪烈日凌空升起,陽光像天火般烘烤着混濁不堪的黃河,河上頓時飛起一片片煙霧。

胡奇才一聲令下,打響了這場特殊的戰役!

所謂門橋,是指早已做好的一節橋,通常1個門橋8米。一節節門橋銜接起來,便是一座串江過海的浮橋,可以行軍,可以飛車,甚至可以過坦克和大炮。

門橋的輸送與固定是架橋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胡奇才兩道目光緊緊鎖定的焦點。

一艘汽艇頂推門橋失敗了,兩艘汽艇也不行!

黃河之水天上來,一個浪頭就能打翻一艘軍艦,兩艘汽艇算什麼?

更何況是在黃河水浩蕩奔騰呼嘯的汛期。它把大河上游的枯枝敗葉、葦根雜草、牛羊驢騾統統席捲而起,把幾乎所有汽艇的螺旋槳都死死纏住了。

此時的黃河就像一條翻江攪海的惡龍,立志要抖落鱗甲上的一切瑣屑之物。

“全體下河!”胡奇才的眼睛紅了,只見他大喊一聲,便帶領四千將士騰身跳入黏稠狀的黃河,在齊胸深的黃河中一人一根鋼索,拉着高大巍峨的門橋一寸寸逆流而上……

8月的黃河,陽光像一條條皮鞭,抽打得人人皮開肉綻。將士們個個被炙烤得面如鍋底,更何況每條臂膀上還勒着一道鋼筋呢!

那一天,不知有多少血水汗水沿着鋼絲流淌到河裏去了,這裏面當然也有胡奇才將軍的一份……

戰士們不忍心了,勸說道:“總指揮,您上去吧!把它交給我們。”

胡奇才把眼一瞪:“我不上去,今天架不起來,我就隨這黃河水走!”

100個門橋終於被拉到橋軸線上去了。

400個石籠錨也都一一投放成功!

長約1000米的浮橋從兩岸向河心延伸,就差往中間塞幾個伸縮門橋了。那幾個伸縮門橋一旦進入橋軸線,一道彩虹便會飛架在方老的黃河上了。

4000多條漢子一齊歡呼起來,成功的希望烘烤着每顆心靈。

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胡奇才卻下令部隊停下,全部上岸休息。

儘管這個人是戰功顯赫的中將副司令,可這4000多名將士還是要問:爲什麼在這個時候停下?

胡奇才的回答是:“一、夜間照明不好;二、部隊極度疲勞;三、士氣不等於科學;四、一切爲了質量,我不能讓這橋掉下一個人或摔下一輛車!明白了嗎?”

“明白!”4000個“泥團”齜着雪白的牙齒跳出黃河,擁進各自的帳篷。

在胡奇才的監督下,當晚他們喫飽喝足,養精蓄銳。

8月12日10時許,工程兵部隊把最後一個伸縮門送入橋軸線,完成了浮橋架設中最後一個艱鉅工程——浮橋閉塞工作。

從此,全長1050米的浮橋和2837米的岸灘道路宣告建成,繼唐朝和晉朝之後,第三座人工浮橋又將黃河天塹變作通途。

“這是奇蹟!”中-南海西花廳的領導人給胡奇才打來的電話說,“你指揮的這次特殊戰役,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不過你們不要驕傲!”

“我們不驕傲,”胡奇才說,“但我要拉着蘇聯顧問走一趟,這顧問曾斷言我們架不起來,我要讓他看看……”

8月12日10時30分,第一輛汽車駛上黃河浮橋,車裏坐着神清氣爽的工程兵副司令胡奇才,還有蘇軍駐中國工程兵總顧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