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科技管理手段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昌平區已將自行車專用路全線視頻監控系統納入全區雪亮工程平臺,實現視頻圖像及時共享,已完成在起點、同成街與G6交叉點以及終點設置3塊雙面大屏,宣傳文明騎行案例,曝光多次違章騎行行爲,促進市民出行文明習慣養成。人民網北京5月31日電(董兆瑞)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5月31日,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日均騎行量約爲4000-6000輛。

人民網北京5月31日電(董兆瑞)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5月31日,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總騎行量超過140萬輛次,日均騎行量約爲4000-6000輛。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滿一年。人民網 董兆瑞攝

今晨的一場雨洗刷了天空,北京又迎來好天氣。市民汪先生一家三口從西二旗沿着自行車專用路騎行到回龍觀地區,一路欣賞美景,呼吸新鮮空氣。“今天休息,又趕上這麼好的天氣,所以帶着家人出來騎行運動一下。”汪先生說,“自行車專用路暢通又安全,現在心情也變好了!”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像汪先生這樣週末帶家人來自行車專用路騎行運動的市民還真不少。

而在工作日,自行車專用路則爲回龍觀、西二旗、上地軟件園之間的通勤族提供了便利。自行車專用路開通後,家住回龍觀的張先生成了這條專用路的“通勤鐵粉”。“以往乘坐地鐵上班,遇到早高峯限流,耽誤時間不說還影響心情。”張先生告訴記者,“這條路開通後我上下班就首選騎行,一路暢通,也沒有汽車、電動車干擾,騎行感受很棒!“

自行車專用路騎行量具有明顯的潮汐性

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的檢測數據顯示,自行車專用路工作日騎行量呈現典型的“雙駝峯”曲線,其中早高峯時間爲8:00-10:00;晚高峯時間爲18:00-20:00,早晚高峯小時的騎行量佔全日總騎行量的58%左右。同時騎行呈現明顯的潮汐性,早高峯以回龍觀至上地方向爲主(居住地到工作地),晚高峯反之。經過一年的監測發現,自行車專用路已經培養了一批“通勤鐵粉”,約1500人左右。

通過分組出行體驗,回龍觀與上地軟件園之間,自行車出行用時最短,爲45分鐘;出行費用最低,爲0元。相比同時段其他交通方式,公交用時達90分鐘,出租車66分鐘,小汽車爲50分鐘,地鐵用時45分鐘。自行車出行是回龍觀與上地軟件園之間最便捷、性價比最高的出行選擇。

此外,在實地調研中還發現,由於自行車專用路夜間燈光宜人,騎行安全,環境舒適,周邊部分居民選擇在自行車專用路騎行的方式休閒健身。自行車專用路兼顧了休閒娛樂健身功能。

正在試點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失信懲戒

自行車專用路今年1月1日起移交至昌平區政府管理,昌平區安排區城管委成立自專路管理中心,安排區財政保障日常運維管理,做好自行車專用路清潔養護、設施維修、秩序引導、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同時,爲避免各種不文明行爲出現,管理部門通過加大高峯時段、重點部位巡查,安排各個出入口崗、服務區崗、巡邏服務崗等安保人員三班上崗,堅持24小時值守等措施,電動車上路、飆車等不文明通行現象得到有效抑制,事故發生率爲零。清掃保潔方面,利用電動清掃車及人工清掃的方式,確保自行車專用路優美整潔的出行環境。統一調度方面,充分發揮中控室在自行車專用路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以監控指揮中心、各部門爲一體的綜合應急服務保障體系,採取24小時不間斷值班制度。

記者還獲悉,爲把自行車專用路打造成爲綠色文明出行示範,正在試點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失信懲戒。結合科技管理手段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昌平區已將自行車專用路全線視頻監控系統納入全區雪亮工程平臺,實現視頻圖像及時共享,已完成在起點、同成街與G6交叉點以及終點設置3塊雙面大屏,宣傳文明騎行案例,曝光多次違章騎行行爲,促進市民出行文明習慣養成。

自行車專用路啓動東拓、南展、西延工程

據北京市交通委介紹,爲進一步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質,今年,北京市已明確了17項31條的工作任務,包括實施9個慢行系統示範區建設。同時,自行車專用路也將進一步啓動東拓、南展、西延工程。

其中,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工程已於4月20日開工建設,工程全長3.8公里,道路東與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連接,向西途經後廠村路、茉莉園南路,利用後廠村路和茉莉園南路既有慢行系統,穿過百旺公園到達京密引水渠綠道,實現綠道、巡河路與慢行系統的銜接融合,形成一條新的“綠色紐帶”。目前該工程正在進行設施拆改挪移工作,預計7月底前完成全部施工工作。

東拓工程位於昌平區,起點爲已建成的自行車專用路沿同成街向東與良莊西街交叉口,再沿同成街規劃線位向東延伸,終點爲林萃路。建成後,將保障迴天地區的休閒、消費等出行需求。

南展工程位於海淀區、西城區,起點爲已建成的自行車專用路的後廠村路與上地東路交叉口,向南沿地鐵13號線走廊帶佈設,終點爲西直門,全長約15.9公里。南展項目全線建成後將實現與沿線清河綠道、萬泉河綠道、轉河濱河路濱水綠道的連通,滿足沿線市民通勤、休閒等多樣性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