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地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272窟,莫高窟最早的三个洞窟之一,建于北凉(公元397-439年)。窟顶近似穹窿型,井心中部绘有莲花,我们通常将这种出现在窟顶顶心的图案称之为 “藻井”,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建筑形式,而出现在窟顶其他部位的则被唤作“平棋”。
藻井是由中国古时木质建筑中的天井转化而来的。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失火,所以人们就用四根木头,横两根、竖两根,搭成一个“井”字形,置于顶部。有井就有水,借此寓意相生相克,以求达到以水克火的目的。后来人们觉得有井还不够,便在木头上画上水生类植物,于是天井就变成了藻井,正所谓“交木为井、饰以藻纹”。这种极具装饰性的纹样,逐渐被应用到了石窟当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72窟的藻井为浮塑斗四藻井,它是莫高窟现存的第一个斗四藻井。井心中央的三层方井以45度反复相套、依次渐小,形成了多重方井叠套的几何结构,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藻井中心彩绘轮状莲花,边饰土红底,以石绿、石青和白色画忍冬纹与云气纹,四角绘摩尼宝,中层与外层之间的四角绘四身飞天,色调热烈。
这是一种仿中国古代宫殿内木构斗四方井的图案,即使在今天的塔吉克民居中依然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为叠木而成的一种天窗形式。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圜渊方井、反植荷蕖”,说的就是此类藻井。

那么这种图案在石窟中大量出现,其佛教寓意是什么呢?结合四周围绕的火焰、忍冬、云气、飞天等内容纵观整个窟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以莲花比喻佛法,并表现以此为中心的佛国世界,纹饰暗示种种宝物供养,飞天则寓意各种天人供养。
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约有400个洞窟绘有藻井,它集造型样式之大成,成为我国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藻井图案简单、朴实无华,随着时代的审美变化,逐渐由简变繁。这种既蕴含着佛教教义又极具装饰性的图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