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与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一样,《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也是一首最能体现中国人英雄主义精神的电影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在中国电影史上,很少有像这两首歌曲一样的插曲,直到今天每当听到后,人们都会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并在心中油然升腾起一种浓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和平的渴盼之望。

其实,作为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上甘岭》的诞生比较“偶然”,可以说,没有导演沙蒙、林杉就不会有该片。

原来,1953年10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刚刚签订完毕,时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林杉随第三届祖国赴朝慰问团来到朝鲜,亲耳聆听了上甘岭战役这场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故事。

回到北京,林彬见到了来京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导演沙蒙。沙蒙听完他的讲述,激动地喊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呀!”然后,对林彬说:“走,到朝鲜去,必须要拍摄《上甘岭》!”



就这样,沙蒙、林彬以志愿军战士身份,在朝鲜进行了将近200天的“战地生活”,到1955年初夏,以他们两人为主完成了该片的电影文学剧本《24天》的创作。

No.2

然而,最终定名为《上甘岭》的电影拍完后,导演沙蒙总觉得电影缺少点什么,缺什么呢?缺一首插曲。于是,沙蒙找到乔羽要其为这首歌作词。当时的情况是,影片已拍完,全剧组在原地待命,只等插曲录好后再为歌曲补拍。

好在,所请的作词乔羽、作曲刘炽、歌唱家郭兰英都是大家,在沙蒙的协调下,一首名为《我的祖国》的插曲以最快的速度诞生了。以致看过此片的观众只要后来一听到这首歌,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以惊人毅力坚守24天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便涌上脑际,感动了千百万观众。



现在看来,《我的祖国》这首经典之作可以说是被导演沙蒙给硬“创”出来的。

沙蒙,1907年11月2日出生于河北玉田,原名刘尚文,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先后加入新地剧社、晨曦剧社、大地剧社等团体,参加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舞台剧以及《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都市风光》等电影的拍摄。

1944年,沙蒙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作教员兼任鲁艺实验剧团团长。1948年,他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从1949年开始,沙蒙先后执导了《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丰收》《上甘岭》《汾水长流 》5部电影。虽说他执导的电影不多,却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57年,沙蒙被错划为“右 派”。1964年6月26日,著名导演沙蒙因病在北京英年早逝,终年仅仅57岁。

No.3

沙蒙的夫人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欧阳儒秋。欧阳儒秋1918年10月出生于安徽萧县。1941年,她来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演员,1945年任东北文工团一团演员。

1948年,欧阳儒秋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表演和译制片导演工作。她参演的第一部电影是张平、张其、王炎主演的《光芒万丈》,她在其中饰演了周妻。

50年代,欧阳儒秋又参演了《赵一曼》和《葡萄熟了的时候》,分别出演吕大娘和周大娘。这个时候,她不过刚刚30岁出头,连续出演“大娘”类角色,加上后来多次出演母亲,因此,她被誉为“母亲专业户”。

1955年,欧阳儒秋进入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6年,开始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系主任等职。


整个七八十年代,是欧阳儒秋的演艺“黄金”时期,教学之余,她先后在《创业》中饰演周大娘,《樱》中饰演陈嫂,《巴山夜雨》中饰演老大娘,《月亮湾的笑声》中饰演兰花妈,《明天回答你》中饰演婆婆,《心泉》中饰演奶奶,《我,你,他》中饰演秦旭兰,《家务清官》中饰演岳母,《月亮湾的风波》中饰演庆亮妻,《孔府秘事》中饰演张姥姥等角色。

欧阳儒秋出演的角色给娱文娱视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樱》中由程晓英饰演的森下光子的“妈妈”,那首优美动听、如泣如诉的《妈妈看看我吧》让人动容;她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深情、刚强的子弟兵母亲,而获得1981年第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2007年12月27日,欧阳儒秋因病去世,享年89岁。

向沙蒙、欧阳儒秋银幕伉俪致敬!

【喜欢老电影、老影人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请记得关注“娱文娱视”我们这个小家,美文会及时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幸运会时时萦绕在您的身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