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一個屬於孩子們的節日。當大街小巷的節日氛圍漸濃,一些人將關愛的目光投向了一羣特殊的孩子。自明天起,由本市民政局聯合市高級法院、市檢察院、市發改委、市教委、市公安局等13個部門共同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困境兒童保障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正式實施。

根據《通知》要求,本市將通過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加強醫療和康復保障、完善教育資助和教育救助等渠道,進一步加強針對困境兒童的保障。同時,將通過督促落實監護責任、強化安全保護機制、增進日常關愛服務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工作。

補充完善困境兒童教育、醫療資助救助路徑

社會上長期以來都存在着一批需要關愛的困境兒童。比如,出生之後就被丟棄在醫院的孩子、父母服刑無人照料的孩子、被父母虐待侵害的孩子。他們雖然有父母,稱不上是孤兒,但卻實實在在面臨着生活需要救助的困擾。

爲此,《通知》明確要求進一步完善本市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實,自2018年起,上海就已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爲符合條件的困境兒童每人每月發放1800元基本生活費。次年,上海又將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900元。在保障羣體範圍上,上海的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對象不僅覆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還拓展增加了“因家庭監護不當導致陷入困境”的兒童羣體。

在確保基本生活保障之外,《通知》還分別針對教育、醫療等困境兒童特需的服務領域作出了細緻規定。在醫療救助方面,《通知》明確要求全市各區對符合條件的困境兒童按規定實施醫療救助,分類落實“資助參保”政策的要求。《通知》還明確,將本市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對象參照本市低保家庭成員給予醫療救助,不再覈定其監護人家庭實際經濟收入。在教育資助和救助方面,《通知》規定,本市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對象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等4個階段,均參照孤兒標準享受教育資助。

填補困境兒童保護制度縫隙,督促落實監護人監護責任

在困境兒童這一羣體中,還存在着這樣一類兒童——他們或是被父母遺棄,或是被監護人放任不管。這些常常登上社會新聞的兒童,也正是困境兒童保護制度重點關注的對象。

爲此,本市出臺的《通知》進一步填補困境兒童保護制度縫隙。《通知》明確,對有能力履行撫養義務而拒不撫養的父母,民政部門可依法追索撫養費。此外,各個相關職能部門也將“合力”打擊這類行爲。比如,公檢法等部門要依法打擊監護侵害、故意或者惡意不履行監護職責以及其他各類侵害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爲。

在困境兒童發現機制方面,《通知》也明確將進一步健全完善本市困境兒童安全保護工作操作規程,開通熱線受理平臺,建立“一口受理、協同處置”安全保護工作模式。《通知》還要求必須從家庭探訪、臨時救助、控輟保學和法律援助等多方面入手,同時注重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優勢,提升關愛服務能力。

從一口受理的熱線平臺到定期家訪、法律援助,無不指向着一個共同目標——當家庭功能失靈,孩子面臨或處於監護缺失、監護侵害危急人身安全的時候,政府要第一時間介入爲他們提供安全保護。這不僅體現着一座城市的溫度,更是兒童友好城市建立的基礎。

培育完善兒童關愛保障“兩支隊伍”,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工作尤其需要耐心、信心。面對這些曾受過心理創傷的孩子,怎樣才能在關愛過程中避免對其造成二次傷害?

爲此,《通知》明確要求加強針對困境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障工作的基層工作隊伍建設。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相關工作。

截至目前,本市已有兒童督導員267人,兒童主任6271人。《通知》進一步明確,全市所有街道、鄉鎮要配備“兒童督導員”,居村委要配備“兒童主任”,負責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障工作。與此同時,《通知》還強調要積極培育建立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隊伍,發展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者隊伍。

爲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通知》明確將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障工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大政府購買未成年人社會工作類社會組織和心理服務類社會組織服務的力度。

作者:王嘉旖

編輯:薄小波

責任編輯:邵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