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一共分爲十三個州,按人口和富庶程度劃分。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都在黃河流域,因此北方發展程度更高,所以北方州相對面積小、人口多,南方州相對面積大,人口少。但是漢末動亂後,中原地區連年征戰,十室九空,很多百姓離鄉遷移,改變了當時的人口結構。荊州就是當時的人口導入省,雖然劉表本人戰鬥能力不行,但行政治理和經濟發展的能力不錯,18年間(劉表190年來到荊州,卒於208年),荊州人口超過百萬,甲兵十萬,赫然成了首屈一指的大州。

曹操南下前的荊州勢力分佈

漢末荊州的範圍相當大,向北到達今天河南境內,南陽就是當時的宛城,信陽一部分在江夏境內;向南一直到達今天廣西桂林 、廣東韶關境內;向東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貴州境內。

荊州分爲七個郡。江北三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江南四個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

劉表控制荊州後勢力發展很快,有六個郡被劉表先後控制,只剩下最北面的南陽郡大部分地區還在袁術手中。

後來袁術被打敗,南陽郡的一部分掌握在劉表手中,一部分掌握在已歸附了曹操的張繡手中。

劉備投奔劉表後,被安排駐紮在新野,這個地方在荊州最北面的南陽郡,再往北就是曹軍控制的宛城(曾經是南陽郡的治所)。劉表此舉是爲了讓劉備成爲他和曹操之間的緩衝地帶,幫助荊州抵禦曹軍。

赤壁大戰後的荊州勢力分佈

赤壁大戰後,劉備表奏孫權爲車騎將軍(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孫權投桃報李,表奏劉備爲荊州牧(正巧劉琦死了,劉備也就心安理得了)。

但這個荊州牧實際是個空頭司令。一貫對劉備採取“鷹派”態度的周瑜,只給了劉備一個小地方,油江口(今天的湖北公安縣)。當時,荊州最北邊的南陽郡、南郡的襄陽還在曹操手裏,南郡的大部以及江夏郡在孫權手裏,江南四個郡,目前處於自治狀態(這四個郡太守都是劉表任命的,跟着投降了曹操,曹操敗退後,他們誰也不聽,就成自治了)。

孫權只借一個郡,劉備打下四個郡

210年(赤壁之戰後兩年),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親自前往京口(鎮江)面見孫權。要求就一條,公安太小了,希望孫權從南郡的北部撤出去,讓自己好歹也有一個完整的郡。

孫權一開始也同意了,但是周瑜強烈反對,孫權又被勸的要變卦。這時候劉備的福大命大,開始發生效力。周瑜恰巧在此時過世,享年36歲。周瑜的繼任者魯肅是孫劉聯合的始作俑者,也是“聯合戰線”堅定的捍衛者,在他的推動下,孫權最終還是撤出了南郡。

“借荊州”到此就結束了。各位請注意,孫權只借了一個郡(實際是大半個)給劉備。接下去的工作就看劉備自己的了,劉備派出諸葛亮和趙雲領兵收復江南各郡。武陵郡的太守叫金旋,長沙郡的太守叫韓玄,桂陽郡的太守叫趙範,零陵郡的太守叫劉度。四個郡裏有三個主動投降,只有武陵郡太守金旋試圖武力抵抗,後戰敗被殺。南下過程中,劉備還收服了黃忠、魏延,軍力大增。

劉備借一個郡,還兩個郡

劉備攻取益州以後,孫權要求“還荊州”,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當然不答應,你孫權只給我一個郡,憑什麼讓我把整個荊州還你。魯肅代表孫權,嚴厲地斥責了關羽,可並沒什麼作用。於是,孫權派呂蒙領兵前去奪取三郡,長沙、桂陽兩郡自動投降(不知道當時劉備派誰當的這兩郡太守,這麼慫),零陵太守郝普一開始不降,後來呂蒙派人誘降了郝普。最終這一次孫劉危機,以雙方和解告終,同意以湘水爲界罷戰。孫權佔據長沙、桂陽,歸還零陵給劉備。如此算來,劉備借了一個郡(南郡),還了兩個郡(長沙郡、桂陽郡)。

後來,東吳新“鷹派”呂蒙白衣渡江,徹底擊敗關羽。荊州於是失而復得,劉備再次失去了荊州,勢力大大縮小。從此以後,劉備實際已經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力量。因爲光有益州一地,力量太薄弱,人口、兵源、土地、錢糧都很難和魏、吳抗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