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前沿漲姿勢,堅持原創。爲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講述成體系的文化。歡迎關注。
在20世紀之初,當時的英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因爲在亞洲、非洲、美洲等世界各個地區,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當時,英國的國力處於鼎盛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總噸位,相當於德國、法國和沙俄三個國家之和。但是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和,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地位迅速下降。那麼,英國的國力爲何會迅速衰落,致使美國後來居上呢?
英國在19世紀逐步成爲了世界霸主,但是在19世紀的後期,美國、德國成爲了後起之秀,在經濟總量方面,美國和德國先後超過了英國。但德國和美國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戰略,經濟總量超越英國議會,美國仍是一副弱者的姿態,信奉孤立主義,不想介入歐洲大陸的事務。德國則恰恰相反,從19世紀末期開始,德國已經顯示出野心勃勃的姿態,目標就是爲了取代英國的位置。
面對德國的挑戰,英國表示“德國每下水一艘戰列艦,英國就會下水兩艘,作爲回應。”英國調整了與各國之間的關係,英國、法國和沙俄組成的三國協約。與此同時,德國聯合奧匈帝國組成了同盟國陣營。雙方劍拔弩張,1914年,薩拉熱窩的一個偶然事件,成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14年,塞爾維亞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塞爾維亞的後臺是沙俄帝國,沙俄向奧匈帝國開戰。隨後,德國向沙俄宣戰,英法兩國又先後向德國宣戰。在第一次大戰期間,沙俄中途退出,美國在戰爭末期才參戰,因爲真正對抗德國的是英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一戰爆發之前,美國拖欠英國4億多英鎊的債務。
到了一戰結束的時候,英國反而拖欠了美國8億多英鎊的債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的第一年,英國花費了15億英鎊。在此之後的3年中,幾乎每年都需要花費20億英鎊以上。長達4年的戰爭讓英國幾乎山窮水盡,國力損失很大。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英國在歐洲地區的霸主地位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了。
在一戰結束以後,德國曾經遭到了各方面的制約。但是在30年代,德國重新崛起。面對這樣的情況,英法兩國並不想打仗,因此一退再退,這就是綏靖政策。在奧地利、萊茵地區、捷克斯洛伐克等一系列的問題上,英國和法國都奉行綏靖政策,因爲在一戰中,兩個國家已經元氣大傷。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隨着法國、荷蘭先後被佔領,英國處於孤軍作戰的局面。
直到1941年12月,德國的東方盟友日本,萬里迢迢的偷襲了珍珠港,才把美國拖入了戰爭。由於英倫三島被德國海軍封鎖,各種物資只能通過進口。根據一些英國老人的回憶,在二戰的末期,由於缺乏肉類,一些普通的英國民衆甚至開始喫烏鴉肉。由此可見,英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在二戰期間,爲了打仗,英國總計支出了200多億英鎊的軍費。在戰爭期間,英國總計發現了230多億英鎊的國債。英國商船的總噸位,原本擁有2000多萬噸。在二戰結束的時候,連1000萬噸都不到。英國的進出口總量下降了60%以上,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已經開始率領。進入40年代的末期,亞洲、非洲等地的英屬殖民地開始先後獨立,包括至關重要的印度。
由於國家經濟疲軟,英國開始大規模的裁軍,很多裝備提前退役。進入50年代,從當時的世界局勢來看,英國已經喪失了與美國、蘇聯平起平坐的實力。二戰末期的三大國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英國開始進行戰略性收縮,從一個全國霸主轉變成爲地區性強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地位被美國所取代。
在二戰之後,美國開始介入歐洲地區的事務,英國喪失在全球話語權。由於戰爭影響嚴重,英法德等國家,甚至需要美國的援助,才能逐步恢復經濟。在七八十年代,面對處於鼎盛時期的蘇聯,英國出現了很大的壓力。從英國海軍艦艇的發展,也能看出英國國力的變化。當年曾經號稱“千艦”編隊,現在則是“45型全趴窩,23型挑大樑。”
大家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作者會挑選相關內容,與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