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钟书的"天真",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 他用的都是"笨办法"。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她认为自己的夫君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有这么一个"痴"人。

40多岁了,记不清自己的生日,穿鞋分不清左右,上街迷路回不去宿舍,半夜拿竹竿帮自家猫跟另一只猫打架……

就是这么一个"痴人",竟然被称为"民国第一大才子"。

这个人,就是钱钟书!

在我看来,与其说他"痴",倒不如说他"天真"得可爱。

因为"天真",所以就真的成真了。

那种"天真"是心无旁骛,毫无杂念,对事物总保持好奇与希望的,那是人类活着最初始的状态。

年轻时的钱钟书

1

读书成"瘾",清华破格录取

钱钟书是"当代第一鸿儒",是个天才,他有"百科全书式的脑子"。

他有千种万种过人之处,都不及他有个"天真"的本性。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上大学无望的考生却意外被录取,这位考生便是19岁的钱钟书。

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亲阅钱体书的试卷后,啧啧称奇。他的国文与英文均是特优,这样一个人,不得不让人对他充满好奇与期待。

在校长决定破格录取后,钱钟书果然没让人失望。

进入清华大学的他,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不止如此,他还成为了老师的"顾问",甚至代替教授上课。

我们只在关注他被破格录取,只在赞叹他的才华。

但我们是否想过他的数学为什么只有15分?他的国文为什么是特优?是因为他的脑子只能学文学吗?

不,是他选择了他热爱的文学。

钱钟书是个天真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所以他直直的朝那去了,也就顾不上数学了。

真正的钟爱,是一种"瘾",是自私的,无可替代的。

关于这点,还有个说法是。

他原名仰先,之所以改为"钟书",是因为在抓周仪式上,他毫不犹豫地抓起了书。可想而知,从那时起,他便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的他,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书籍。他在入小学前,就已经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说唐》等古代小说。

不止如此,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取一段来考他,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连书中好汉所使用的兵器的斤两也记得准确无误。

看书就把书看透,就是这么简单。

这与"一万小时定理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天真"的人,做事的状态吗?

只有"天真"的人,才是最容易确定目标的人啊。

2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钟书的"天真",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 他用的都是"笨办法"。

周围的人都夸他聪明,有天分时。

他却不觉得自己那么神。

钱钟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她认为自己的夫君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再添笔记。他读的书不但多,也不易遗忘。

这一点就能解释他被说神了的"记忆力"了,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可能是一直"过目"。

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最早是开始于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钱钟书译为饱蠹楼)。饱蠹楼的书不允许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任何痕迹,去图书馆读书只能自己带本子和笔,边读边记。

牛津大学图书馆

为了读书的他,肯定不能因为书不外借就不看了啊。所以他的"笨办法"来了。

这个"笨办法"不止在牛津大学时用,回国后,仍在用。

因为动荡的时代,钱钟书和杨绛多年没个安顿的居所,没有条件藏书,钱钟书多数时候只能从图书馆借书读。有书赶快读,抄下重要部分,再做完笔记就还书。

没想到,这个"笨办法"倒是个好办法。无数的书在他手里进进出出,留存的只有手抄的笔记。

按照杨绛的说法,钱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抄书、做笔记。这样的"笨办法"对于读书确实有用,边读边记,更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多次反刍。

我们都知道有用,但我们都不用。

或许"笨办法"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我们自诩聪明,却因小失大。

"天真"一点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过多的小心思,更不会投机取巧,只是去做,认真的做。

我以为"天真"的人,总会不乏认真与执着。

就像一入清华的钱钟书,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据他的同学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人能与钟兄相比,课外用工之勤,恐亦乏其匹。"

钱钟书对书的认真与执着,可见一斑。

就连在去英国留学的路上,他也能抱着一本字典看的入迷。

他的好友施蛰存也说:"钱锺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

而我倒想说,钱钟书"痴"的可以,"天真"的可以。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赴英国留学的船上

3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钟书"天真"是真的"天真"。

他们有个女儿,小名叫"阿圆"。

他曾在夫人杨绛午睡时为她涂个大花脸,热衷于和女儿玩捉迷藏。

还老喜欢跟女儿开玩笑,钱钟书在写《围城》时,对女儿说里面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那时阿圆还小,半信半疑就过去了。

后来他写长篇小说《百合心》,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他。这时的阿圆长大了,怕爸爸冤枉他,所以就每天找爸爸的稿子透着看。

而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着,一个藏一个找,又成了一个新式"捉迷藏"游戏。

当然结果就是,稿子谁都找不到了。

就是这样的一个天真的"孩子",除了喜欢玩儿,就是喜欢读书写作。

当《百合心》的手稿不见了时,他并没有太在意。在他看来,写作的日子是无穷尽的,他还会写出更多。

他已将这一切看成是他注定要做的事,他就是要读书写作的。

哪怕后来他成名了,有机构想找他拍专题片,还告诉他会有可观的酬金,他却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这就奇怪了,你也读了一辈子书了啊?怎么还迷恋文字呢?

无非是因为他打心底觉得读书写作就是读书写作,不能沾上其他东西。

因此,自一岁那年与书结下缘后就是一辈子。

钱钟书在一边泡脚一边看书

坚持了一辈子的事儿,世人只看到了他的成就,却没看到他坚持的初心。

他在书斋里做出了学问的奇山异水,也品尝到了登上山巅饱览美景的快乐。

他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在书房里过了一生,不管书房之外如何喧嚣纷扰,在书房与心房里,他还是那个"天真"的读书写字的人。

他越是认死理,越是乐在其中,这不就是"求仁得仁"的典范吗?

他的一生都在为书痴,为字狂。但他却没有像他父亲一样留下自传,也没有像胡适那样留下口述自传,他说:自传不可信,回忆亦不可信,古来正史野史,都作如是观。

他只愿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他做了一辈子的"痴梦"就够了。

至于其他的,他不在乎,就像"他姓钱却不信钱"一样。

他"天真"的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秉持心中的坚持,爱他所爱。

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