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錢鍾書的"天真",還有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 他用的都是"笨辦法"。錢鍾書的妻子楊絳,她認爲自己的夫君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

有這麼一個"癡"人。

40多歲了,記不清自己的生日,穿鞋分不清左右,上街迷路回不去宿舍,半夜拿竹竿幫自家貓跟另一隻貓打架……

就是這麼一個"癡人",竟然被稱爲"民國第一大才子"。

這個人,就是錢鍾書!

在我看來,與其說他"癡",倒不如說他"天真"得可愛。

因爲"天真",所以就真的成真了。

那種"天真"是心無旁騖,毫無雜念,對事物總保持好奇與希望的,那是人類活着最初始的狀態。

年輕時的錢鍾書

1

讀書成"癮",清華破格錄取

錢鍾書是"當代第一鴻儒",是個天才,他有"百科全書式的腦子"。

他有千種萬種過人之處,都不及他有個"天真"的本性。

1929年,清華大學外語系招生時爆出一條新聞,一位數學只考了15分、上大學無望的考生卻意外被錄取,這位考生便是19歲的錢鍾書。

當時的清華校長羅家倫,親閱錢體書的試卷後,嘖嘖稱奇。他的國文與英文均是特優,這樣一個人,不得不讓人對他充滿好奇與期待。

在校長決定破格錄取後,錢鍾書果然沒讓人失望。

進入清華大學的他,課上涉及的文學作品他全都讀過,不止如此,他還成爲了老師的"顧問",甚至代替教授上課。

我們只在關注他被破格錄取,只在讚歎他的才華。

但我們是否想過他的數學爲什麼只有15分?他的國文爲什麼是特優?是因爲他的腦子只能學文學嗎?

不,是他選擇了他熱愛的文學。

錢鍾書是個天真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什麼,所以他直直的朝那去了,也就顧不上數學了。

真正的鐘愛,是一種"癮",是自私的,無可替代的。

關於這點,還有個說法是。

他原名仰先,之所以改爲"鍾書",是因爲在抓周儀式上,他毫不猶豫地抓起了書。可想而知,從那時起,他便與書本結下了不解之緣。

之後的他,十年如一日的專注於書籍。他在入小學前,就已經讀完了《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說唐》等古代小說。

不止如此,任人從書中隨便抽取一段來考他,他都能對答如流,甚至連書中好漢所使用的兵器的斤兩也記得準確無誤。

看書就把書看透,就是這麼簡單。

這與"一萬小時定理倒"是有異曲同工之處,仔細一想這不就是"天真"的人,做事的狀態嗎?

只有"天真"的人,纔是最容易確定目標的人啊。

2

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錢鍾書的"天真",還有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 他用的都是"笨辦法"。

周圍的人都誇他聰明,有天分時。

他卻不覺得自己那麼神。

錢鍾書說:"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錢鍾書的妻子楊絳,她認爲自己的夫君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

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再添筆記。他讀的書不但多,也不易遺忘。

這一點就能解釋他被說神了的"記憶力"了,過目不忘的本領也可能是一直"過目"。

錢鍾書做筆記的習慣,最早是開始於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錢鍾書譯爲飽蠹樓)。飽蠹樓的書不允許外借,書上也不準留任何痕跡,去圖書館讀書只能自己帶本子和筆,邊讀邊記。

牛津大學圖書館

爲了讀書的他,肯定不能因爲書不外借就不看了啊。所以他的"笨辦法"來了。

這個"笨辦法"不止在牛津大學時用,回國後,仍在用。

因爲動盪的時代,錢鍾書和楊絳多年沒個安頓的居所,沒有條件藏書,錢鍾書多數時候只能從圖書館借書讀。有書趕快讀,抄下重要部分,再做完筆記就還書。

沒想到,這個"笨辦法"倒是個好辦法。無數的書在他手裏進進出出,留存的只有手抄的筆記。

按照楊絳的說法,錢鍾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

抄書、做筆記。這樣的"笨辦法"對於讀書確實有用,邊讀邊記,更經過自己的理解和多次反芻。

我們都知道有用,但我們都不用。

或許"笨辦法"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我們自詡聰明,卻因小失大。

"天真"一點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過多的小心思,更不會投機取巧,只是去做,認真的做。

我以爲"天真"的人,總會不乏認真與執着。

就像一入清華的錢鍾書,就立下了"橫掃清華圖書館"的志向。據他的同學回憶說:"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人能與鍾兄相比,課外用工之勤,恐亦乏其匹。"

錢鍾書對書的認真與執着,可見一斑。

就連在去英國留學的路上,他也能抱着一本字典看的入迷。

他的好友施蟄存也說:"錢鍾書,我不說他聰明,我說他用功。"

而我倒想說,錢鍾書"癡"的可以,"天真"的可以。

錢鍾書、楊絳夫婦在赴英國留學的船上

3

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

錢鍾書"天真"是真的"天真"。

他們有個女兒,小名叫"阿圓"。

他曾在夫人楊絳午睡時爲她塗個大花臉,熱衷於和女兒玩捉迷藏。

還老喜歡跟女兒開玩笑,錢鍾書在寫《圍城》時,對女兒說裏面有個醜孩子就是她。那時阿圓還小,半信半疑就過去了。

後來他寫長篇小說《百合心》,又說裏面有個最討厭的女孩子就是他。這時的阿圓長大了,怕爸爸冤枉他,所以就每天找爸爸的稿子透着看。

而錢鍾書就把稿子每天換個地方藏着,一個藏一個找,又成了一個新式"捉迷藏"遊戲。

當然結果就是,稿子誰都找不到了。

就是這樣的一個天真的"孩子",除了喜歡玩兒,就是喜歡讀書寫作。

當《百合心》的手稿不見了時,他並沒有太在意。在他看來,寫作的日子是無窮盡的,他還會寫出更多。

他已將這一切看成是他註定要做的事,他就是要讀書寫作的。

哪怕後來他成名了,有機構想找他拍專題片,還告訴他會有可觀的酬金,他卻莞爾一笑: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

這就奇怪了,你也讀了一輩子書了啊?怎麼還迷戀文字呢?

無非是因爲他打心底覺得讀書寫作就是讀書寫作,不能沾上其他東西。

因此,自一歲那年與書結下緣後就是一輩子。

錢鍾書在一邊泡腳一邊看書

堅持了一輩子的事兒,世人只看到了他的成就,卻沒看到他堅持的初心。

他在書齋裏做出了學問的奇山異水,也品嚐到了登上山巔飽覽美景的快樂。

他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在書房裏過了一生,不管書房之外如何喧囂紛擾,在書房與心房裏,他還是那個"天真"的讀書寫字的人。

他越是認死理,越是樂在其中,這不就是"求仁得仁"的典範嗎?

他的一生都在爲書癡,爲字狂。但他卻沒有像他父親一樣留下自傳,也沒有像胡適那樣留下口述自傳,他說:自傳不可信,回憶亦不可信,古來正史野史,都作如是觀。

他只願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他做了一輩子的"癡夢"就夠了。

至於其他的,他不在乎,就像"他姓錢卻不信錢"一樣。

他"天真"的做到了"有所爲有所不爲",秉持心中的堅持,愛他所愛。

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