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大龍貓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元朝末年,羣雄並起。在當時的長江流域上,世上最強的三個軍閥一字排開,其中,陳友諒兵強馬壯,實力最強;張士誠減賦稅,鑄新錢,最爲富強;而朱元璋不但錢少兵少地盤小,還身處強敵環伺的四戰之地,可以說是三人中最弱的。(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
漁民出身的陳友諒和私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一個稱王,一個稱帝,是朱元璋統一路上的勁敵,實力不容小覷。
可天意弄人,歷史的結果往往出人意料,偏偏是最弱的朱元璋先敗陳友諒,後滅張士誠,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在將元順帝趕到了北漠後,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了大明朝,奠定下千秋之功業,成爲元末亂世中最終的勝利者。
朱元璋做事果斷,深謀遠慮,善於用兵,其武略在歷史上少有人及,《明史》贊其:“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讓這個昔日的小乞丐得以飛躍龍門的關鍵就是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此戰勝後,朱元璋實力大漲,方能鯨吞張士誠,一舉席捲天下。
戰初,朱元璋與陳友諒實力差距明顯,朱元璋兵甲不過十萬,水軍裝備只有陳友諒的十分之一,戰船更是稀少落後。勢力範圍以應天府爲中心,掌握了大半個浙江,外加江蘇和安徽的一小部分領土。手底下可用的將領武有徐達、常遇春、馮國勝,智有劉伯溫、康茂才等人。
反觀陳友諒,他佔據江西、湖北、湖南的絕大部分地區,再加上安徽、福建的一小部分,地盤之大使朱元璋只能望其項背,而且最要命的是,陳友諒兵強馬壯,手下名將有張必先、張定邊等人,兵力已達三十萬之多,水軍更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船方面不僅有“混江龍”、“撞倒山”等百餘艘鉅艦,還有數百條小艇,可以說當時在水上,沒有人是陳友諒的對手。
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大勢力之間的最終決戰,亦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原型。
陳友諒掌控着長江上游一帶,而朱元璋的應天處於長江下游,如要交戰,只能必仰首而戰,而且他們正好在一條水路上,水戰可以說是雙方不可避免。朱元璋本身水軍就弱小,又佔據不了天時地利,所以只能一再避免與陳友諒進行江面上的決戰。
朱元璋不想打,陳友諒可是急不可耐,他以“平分朱元璋之地”爲條件,聯合了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朱元璋知道,在水上勢難抵敵陳、張,於是他決定先取地利,利用應天的堅城和複雜地形來防止張士誠乘機襲擊,以免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再令康茂才使詐降之計,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看準了陳友諒求戰心切、恃衆心驕的心理,誘使陳軍強大鉅艦由大江深入狹窄的新河,讓陳軍不得不捨舟登岸,失卻最大的水軍優勢。
鄱陽湖大戰被視爲中世紀時,世界範圍內規模最大的水戰,是繼赤壁之戰後以少勝多的水戰典範戰例。
陳友諒求戰心切,果然中計,在接到康茂才的詐降信後,還沒等盟友張士誠答覆,就急匆匆的率軍自採石進抵大勝港。直到大軍到達江東橋,陳友諒還傻乎乎的認爲康茂才會助他打敗朱元璋,可等到他連呼暗號“老康”沒用,才知道康茂才是“黃蓋”,於是倉促之間立即派萬人登陸立柵,以防不測。
陳軍登岸立足未穩之際,只見伏兵四起,頓時大亂,爭相登舟而逃。朱元璋率領大軍水陸夾擊,剛好時值退潮,陳軍的“混江龍”、“撞倒山”等鉅艦擱淺,完全派不上用場。陳軍士卒有兩萬餘人被俘,死者無算。陳友諒遭此大敗,只得放棄無法行進的百餘艘鉅艦,乘小舟一路逃回江州。
陳軍舍長用短,已是落了下風,又邁入了朱元璋爲他精心準備的陷阱,計不如人,豈能不敗?
此戰過後,陳友諒實力大減,之後與朱元璋交戰都是敗多勝少,直到鄱陽湖之戰,這是陳友諒最後一場敗仗,因爲此戰過後,陳友諒再也沒法打敗仗了。
朱陳兩軍在鄱陽湖(今鄱陽湖即爲古之康郎山)湖面遭遇,當時陳軍剩餘的鉅艦聯結佈陣,展開數十里,在湖面上“望之如山”,氣勢洶洶。然陳友諒卻忘了前番戰艦體型過大而擱淺喫的虧,這次又被朱元璋針對其鉅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的缺點,以二十隊小型艦船環繞敵艦,先發火器,後用弓弩的戰術打出了一個“火燒赤壁”。
鄱陽湖之戰可能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赤壁之戰的原型,連環船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應是借鑑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的水軍在水網密佈的江南縱橫多年,今日卻被朱元璋在鄱陽湖一把火燒得丟盔棄甲,一蹶不振。計窮力竭的陳友諒先是被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無法突圍。後走涇江,又遭傅友德設伏阻擊,明書記載“友德操輕舟蕩其鋒,身被數創,戰益力,手殺數百人,復與諸將遨擊邀於涇江口。”面對如此勇猛的傅友德,陳友諒衝突不出,在亂軍中中箭而死。蛇無頭不強,陳友諒一死,陳軍頓時潰敗,五萬餘人投降,爲朱元璋日後一統江南乃至北伐都奠定了基礎。
鄱陽湖之戰前後歷時三十七日,陳友諒兵強卻無謀,計不如人,連中詐降、埋伏、火攻之計,被朱元璋慢慢的化不利爲有利,最終兵敗身死,成了朱元璋龍椅下的枯骨。而朱元璋藉着陳友諒這個跳板,一舉討滅南方的張士誠和方國珍勢力,建立起大明,爲日後“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