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道說:“講誠信是人之根本,雖然棗園主人不在,也沒有其他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喫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誠信,就什麼事也做不成。

文/夢瞻
人類社會,是一個講究輸與贏的社會——無論是國與國,還是人與人,都是如此。而世俗意義上的“贏”,是指擁有足夠多的財富,以及權勢、地位。反之,則爲輸。
而這個“輸”字,卻十分講究——有的東西,我們輸了可以再拿回來,比如財富、權勢、地位。但有的東西,是我們輸不起的,沒了就永遠沒了,比如誠信。
我國古代兒童啓蒙書籍《增廣賢文》中有言:過則相規,言而有信。意思是說,有過錯就要規勸,說出去的話就要履行。除了《增廣賢文》,李白在《長幹行》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名叫“尾生”的人,與一名年輕女子一見鍾情,私定終生。但女方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他們的婚事。女子決定和尾生私奔,二人相約在城外橋下相會。不巧事情敗露,女子被父母關在家中,不能出門。後來,女子趁父母不注意才脫身,連夜逃出家門。
女子冒雨來到橋下之後,發現尾生已經抱柱而死。傷心欲絕之下,女子抱着尾生的屍體,縱身投入滾滾河流之中,雙雙殉情。原來,當天夜裏,尾生在橋下還沒等到女子,卻突然下起大雨。尾生爲了履行諾言,緊抱橋柱,最後被洪水活活淹死。
當然,尾生的這種“愚信”並不值得贊同和效仿。但是,這種誠信精神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崇尚的品質。
《增廣賢文》中說:“人而無信,百事皆虛”。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誠信,就什麼事也做不成。在中華文化中,誠信是一項重要內容,是爲人處世的準則之一。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就無法立足於世,也無法交到朋友。
兩千多年前,聖人孔子也曾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大的國家,要敬業而恪守信用。直到今天,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從個人層面要求我們每一個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可見,無論過了幾千年,“誠信”都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增廣賢文》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與低等動物的區別是什麼?低等動物根本不知道何爲“誠信”,所有行爲全都出自於本能和私利。餓了就喫、渴了就飲,哪怕喫的是其他動物的食物,也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爲是否會損害別的動物的利益。
但人不一樣,人知道什麼是承諾、什麼是守信、什麼是契約精神。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名叫查道的人,和僕人一起去看望遠方親戚。走到中午,兩人都餓了,正好路過一個棗園。查道見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便讓僕人去摘些棗子來喫。
兩人喫完後,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樹枝上。僕人不解:“棗園的主人又不在,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說:“講誠信是人之根本,雖然棗園主人不在,也沒有其他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喫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知道買東西該給錢、僱傭員工該給報酬。人的這些有別於其他動物的行爲,便稱爲“誠信”,這是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而產生的文明。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就相當於野外的動物、柵欄裏的牲畜。
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人類社會的文明特徵。在當今社會,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個人,都講究一個品牌公信力。一個人或一家企業如果不講誠信,就會給品牌造成巨大的損失。
人這一生,最輸不起的就是誠信。誠信是考量一個人的基本標準,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纔會得到他人的青睞、信任、喜愛和尊敬。況且,這是一個講究輸贏的時代,輸掉了金錢、名利,你還可以通過努力再贏回來。但如果沒有了誠信,你就什麼也沒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