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來,僅在國內自動駕駛公司中,就有豐田投資小馬智行,博世加持馭勢科技,直到軟銀投資滴滴自動駕駛,不難看出,新一輪競爭已經開始。”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利用這筆資金,進一步投資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測試,並加快自動駕駛業務的部署。

原標題:5億美元!滴滴自動駕駛獲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單筆最大融資 | 中國汽車報

5月29日,滴滴出行公開宣稱,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過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2期領投。

“首輪融資是自去年成爲獨立子公司以來,滴滴自動駕駛業務首次引入外部資金,也是國內自動駕駛行業規模最大的一輪融資。”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利用這筆資金,進一步投資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測試,並加快自動駕駛業務的部署。

滴滴憑什麼吸引投資?

“滴滴將藉此加大研發測試投入,以及對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相關智能等技術投入,從而加深產業合作,推進在國內外特定區域開展自動駕駛載人應用,進一步提升出行安全和效率。”滴滴方面表示。

據介紹,2016年10月,滴滴先後合併了快的與優步中國區業務,開始發力自動駕駛業務。2019年,滴滴將旗下自動駕駛業務部門升級爲獨立的公司。記者在天眼查上看到,2019年3月,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從事網絡技術、交通設備技術、智能駕駛汽車技術、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開發等。近日,滴滴在北京註冊了涉及自動駕駛的新公司“北京沃芽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

與百度、四維圖新、小馬智行等國內開展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公司一樣,除自己擁有自動駕駛測試車隊外,滴滴的自動駕駛公司還發揮了自己的獨家優勢,將滴滴出行平臺累積的海量真實出行數據用於仿真測試,從而突破了實地測試數據量的瓶頸,有效提升了技術研發效率,加快了自動駕駛相關算法的迭代。

截至目前,滴滴已在北京、上海、蘇州、美國加州等地擁有了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還拿下了上海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牌照,可開展載人測試。至今,滴滴在中美均設有研發測試團隊,人數超過200人。

“由此可見,軟銀的投資並不盲目。”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表示。

投資商看中的是什麼?

“這已經是軟銀第三次投資滴滴了。”一位投資界人士所言,讓人產生了疑問,作爲曾經投資阿里巴巴的知名投資公司,軟銀爲什麼看上滴滴?

從近年來軟銀投資的重點領域來看,已經由實體更多轉向與網絡、智能相關的領域。其中,在網約車領域,軟銀先後投資了中國的滴滴、美國的優步、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歐洲的Taxify以及中東的Careem等,就已看出其全球佈局的野心。正如軟銀方面所公開表示的,網約車領域已經成爲其押注未來出行的重要一環。

早在去年3月,沃芽科技成立之時,軟銀已向滴滴開始注資,雖未公佈確切數字,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軟銀對自動駕駛的濃厚興趣。實際上,軟銀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佈局早已開始,從攝像頭初創公司Nauto、精密攝像頭公司Light、固態激光雷達公司Innoviz、高精度地圖Mapbox、自動駕駛芯片Nvidia到滴滴自動駕駛,從上下游到關鍵技術,正在向自動駕駛的整個產業鏈延伸。“專門盯那些有潛力的明日之子。”一名軟銀的投資人曾經對此解釋說。

僅從軟銀對自動駕駛的投資佈局版圖中就可以讀出軟銀的設想,即未來出行應由汽車電動化、自動駕駛和智慧出行調度三部分組成。對照而言,與滴滴的佈局正有越來越多的重合。因此,軟銀一再給滴滴投資,就不難理解了。

行業開啓新一輪競賽

在業內看來,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並不是先行者,而是一名後來者。的確,滴滴在自動駕駛的道路上起步較晚,這也使得其相關技術研發相對不足,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出爐的《2019年自動駕駛接管報告》顯示,滴滴自動駕駛測試中,每兩次人工干預之間的平均行駛里程爲1534英里(約合2468公里),排名第八,不僅落後百度,也遠遠落後於小馬智行、AutoX等新秀。

但是,滴滴一心要在自動駕駛方面有所作爲。“自動駕駛的重要性比本土化出行競爭高十倍,滴滴要成爲活下來、活得好的無人駕駛公司。”滴滴CEO程維的表態,非常堅決。

而且,在商業模式上,滴滴希望成就自己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滴滴CTO張博就此表示,滴滴不會自己造車,想做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軟件部分。未來有可能是在車上一鍵進入滴滴平臺,滴滴可以按每一單給車企分配利潤。這意味着,滴滴會把網約車的運營經驗應用到無人自動駕駛運營之中,由自動駕駛出租車補充網約車的運力。

對於自動駕駛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技術的競爭也成了投資的競爭。近來,僅在國內自動駕駛公司中,就有豐田投資小馬智行,博世加持馭勢科技,直到軟銀投資滴滴自動駕駛,不難看出,新一輪競爭已經開始。“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投資支撐,而投資商也在觀察誰的技術更好、更有潛力。”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鄧志東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陸續入局的投資,給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帶來的是機會和希望。

文:趙建國 編輯:王琨 版式:趙方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