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假造車真拿地?造車“房勢力”需要回答的幾個問題 | 中國汽車報

一則離職聲明激起千層浪,一句話引出一個關乎經濟轉型升級的討論。

日前,恒大動力科技集團副總裁呂超宣佈辭職,並說:“‘房地產造車模式’,與汽車產業發展規律多有碰撞之處,若不徹底改變行爲方式、造車理念,則很難成功。”呂超爲泰特機電前董事長,致力於推動輪轂電機產業化,去年因恒大併購泰特機電而進入恒大工作。

對於真正關心國民經濟、製造業和汽車的人來說,人事變動所涉及的恩怨糾葛是無足輕重的“緋聞”,真正值得關注的點,是那些令人早就心存懷疑卻又難以盡說的產業發展隱患。這可能也是這位資深汽車人的離職感慨,令不少車圈朋友表示“支持”、“理解”的原因,並引發了關於“房地產造車模式”到底是不是“假造車、真拿地”的討論。

這幾年,業外資本頻繁入市造車,其背景是中國經濟要轉型升級,“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汽車產業,集先進科技、密集資本、密集勞動力於一身,是各路資本響應國家號召,實現轉型升級的好抓手。因此,有了“IT造車”和造車“新勢力”,但百年多來傳承了踏實、嚴謹、苦幹DNA的汽車圈,一直在對他們進行“靈魂的拷問”,時至今日,“新勢力”們已經被行業和市場拷問到底兒掉了。

然而,另一股資本更雄厚的造車勢力,卻還沒有受到同等規模的拷問。

這或許與他們早就擔綱經濟發展擎天柱多年有關,財大氣粗且品牌公關能力成熟、強悍,媒體上遍佈的是話術統一的宏願與期待,而業界私下卻流傳了不少關於困惑和看不懂的私語。這股造車勢力,就是以恒大集團爲代表的房地產資本,且稱他們爲造車“房勢力”吧。

2019年11月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峯會現場全景 (資料圖)

與“房勢力”的背景相比,“新勢力”顯得“弱爆了”,既然我們曾經毫不留情地拷問過“新勢力”,就不應該不同樣拷問“房勢力”的真心,否則就是“拈輕怕重”。呂超離職一事本輕,但恰如其時地出現,就成了個出口,讓業界各種零散的信息、疑慮與吐槽得以匯聚到一起,千言萬語一句話:“房勢力”到底是不是“假造車、真拿地”?

這些疑問,關乎國家經濟轉型與產業健康發展。有問有答,才能越辯越明。或許,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因“房勢力”太令人霧裏看花,“信息不對稱”而令人誤解,滋生了“謠言”。爲國家和產業計,也爲自己的品牌計,建議“房勢力”正面回答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那些以造車名義在全國各處拿的地,工業項目進展得怎樣了?那些希望用配套土地優惠政策,撬動產業發展的地方政府,還滿意嗎?

去年,曾有人統計過,恒大汽車業務板塊旗下至少有37家可以開展房地產業務的子公司,恒大的策略是在汽車板塊下工業與房地產齊頭並進,在每個地方都一手做汽車產業投資,一手做房地產開發。也就是說,工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一起拿,無論是與國能合作的整車板塊,還是包括併購了泰特機電的動力科技板塊,都如法炮製。以工業投資換土地,成爲恒大與地方政府談判的籌碼和套路。這篇報道內有恒大用此辦法拿地的詳細列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查閱,不再贅述。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恒大利用汽車基地、動力科技基地的名義,在天津、上海、廣州、鄭州、瀋陽、南通、六安、貴陽、岳陽、新鄉等地,取得用地超過8600畝。與此相關的生活配套項目上馬了13個,共計4900多畝,已開盤6個。今年,恒大計劃以汽車和動力科技的名義再取得近3900畝工業用地,以及5538畝生活配套用地,並還會上馬12個房產項目,新開8個盤。所謂的生活配套項目,就是你所熟悉的——房地產。

目前關於南沙、上海的工業基地項目大力推進的消息較多,而其他基地的消息較少。消息人士爆料稱,恒大把南沙基地當成了“樣板間”給其他地方政府看,而“實際交房”難以像“樣板間”那麼美好,現在瀋陽、新鄉兩地工業項目進展緩慢,住宅項目卻已經開始預售,惹得地方政府不滿,甚至要求恒大停止預售。呂超亦在公開報道中稱:“恒大在汽車領域規劃了一個龐大的投資版圖,號稱總投資超過3000億,但實際上的投資也就200億左右,十倍以上的誇大,目的就是在當地申請住宅用地資源。”

懂些經濟的人都知道,房地產的本質是金融,多年來,房地產企業的經營模式就是一手拿地一手拿貸,項目未開建已經在預售,老百姓的錢進了兜兒再開工,資金週轉要求得特別快。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土地就是錢,國家要轉型,希望讓資金更多流向先進製造業,地方政府就以土地爲一種槓桿撬動“房勢力”的工業投資,纔有了生活用地與工業用地搭配的模式。如果,“房勢力”拿了住宅用地開發賣錢,而工業項目最終擱淺,這不僅沒有起到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更會讓房地產綁架國民經濟進入了更加尷尬的境地。

之所以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爲汽車行業喫過這樣的虧。之前,有車企耍小聰明,嘗試過這種“土地遊戲”,最後不僅沒有汽車與地產雙贏、地方政府與車企雙贏,還分了做汽車的心,結果“多輸”,汽車項目甚至停擺,企業並被地方政府起訴。事實證明,做汽車產業來不得半點虛情假意,否則會被反噬。這一點,不會因爲“房勢力”操作土地遊戲更嫺熟而改變!

許家印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國家和社會給的。”此言錚錚在耳,相信他不會以如上方式回報“黨、國家和社會”。那麼,這些工業基地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了?是否如人所爆料的那樣,光忙着預售房子了?還有,恒大汽車和動力科技項目選擇投資地點的標準,到底是以汽車工業發展規律爲標準,還是以住宅好賣爲標準?這些汽車人所關心的問題,請“房勢力”公開回答,我們希望得到正確答案。

第二個問題,那些以造車名義大規模招來的汽車人才,現在培養、使用得怎麼樣了?他們有多少人在被迫賣房?他們的汽車職業履歷能否因在恒大工作過而增值?

去年以來,汽車人的微信朋友圈出現一個現象,一些去恒大汽車板塊工作的朋友,每天當微商賣房子,經常令人以爲已經去當了房地產經紀人。“親朋好友們,買房請找我!”這種表述是不是似曾相識?何止是當了房地產銷售,更成了拉親戚朋友上船的“傳銷”小能手。在知乎、微博等公開討論平臺上,能看到很多人對此的吐槽。比如,本來是被恒大汽車業務“千人招聘”的宏大願景感召去工作的,結果入職沒多久就被下發了賣房任務,不能達成考覈目標就會被“談話”。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汽車板塊員工被大批調去恒大寶做銷售,把此事推上了輿論高潮。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汽車是高技術人才密集型產業,強化人才培養才能加速汽車創新發展,除了學校培養,在企業的產業化實踐中成長,是最重要一環。汽車行業有專門的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愛惜人才、培養人才是全行業共識。然而,以海量氣魄辦事的許家印“千人招聘”來了這麼多汽車人才,就是用全員賣房來培養的嗎?這真是讓他們的車圈師友們,深感痛心。再好的畢業生沒有好項目可做,也不會有大進步,再讓他們分散精力去賣房,這對汽車人才和產業是怎樣的傷害?!這樣工作一兩年後,他們個人履歷、專業能力,會因爲在恒大汽車工作過而增值嗎?

對人才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是否在拖經濟轉型升級的後腿?恒大這樣願意強調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應該不至於如此吧?那麼,“房勢力”到底是怎樣進行汽車人才使用和培養的?請給我們一些正面消息!

第三個問題,那些被“買合圈大好”了的合作伙伴、併購標的、供應商,都因此得到了更好的產業發展機會嗎?他們是否陷入了因被恒大資金拖欠,或者“暗度陳倉”而影響自身發展的窘境?

呂超公開表示,希望恒大能妥善解決股權款等問題,看來是存在糾紛。無獨有偶,有消息稱恒大併購卡耐電池這個項目,也存在付款糾紛。此外,日前還有消息爆出,恒大與國能的合作也陷入了僵局,國能被邊緣化並被“肢解”,天津國能工廠已經停工。

“買合圈大好”,與房地產企業進行併購及合作的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多爲傾慕房地產企業“財大氣粗”。但若有多家車企遭遇“甲方”的拖欠,這些本來該及時流入製造企業的錢,不能及時支持製造業發展,很多供應商及合作伙伴幾乎要面臨生存大考。而若合作之後反倒影響了自身發展,就讓人有些遺憾了。

國家希望資金雄厚的“財主”行業能爲先進製造業輸血,支持其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但若真是遭遇了這些,“房勢力”豈不是反倒吸了製造業的血?!以恒大對國家的責任心,應該不會願意看到這一幕發生。

以上說的這些事,是筆者從公開報道、社交平臺討論上看到的,也有個別事來自知情人的爆料。筆者不願意相信這些事是真的,但畢竟這些傳言在行業內流傳甚廣,真相到底如何,希望恒大能出面澄清。

而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恆馳到底進展得如何了?何時面世?以上三個問題的真實答案,將直接決定恆馳能否成爲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當然,未來恆馳的市場表現,也將成爲恒大對以上三問的終極回答,相信大家都會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