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不像父親爺爺那樣有野心有抱負振興周王朝爲重任,他一繼承王位就開始貪圖享樂、沉溺於美色之中,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自己則不問政事,使得王朝內部矛盾不斷激化,百姓怨聲載道,在自己一系列的騷操作只要要廢除太子,立自己妃子褒姒的孩子爲太子,這一舉動不僅有違周禮,還召來了申候聯合犬戎進攻西周的夾死報復,最終在混亂中周幽王被犬戎殺害,太子姬宜臼被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繼位,在洛邑建立王朝,史稱東周。興畋狩禮樂,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遺風,並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邵穆公,張仲等賢臣輔佐朝政,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威信得到恢復,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四夷鹹服,史稱“宣王中興”。

武王完成伐紂之後兩年左右就離開了人世,在他短暫了治國生涯中卻完成了分封諸侯、完善宗法禮樂制度和制定井田制度等舉措,這些舉措不僅穩定了西周的局勢更影響了中國長達三千多年,不得不說給子孫後代開了一個不錯的頭。

周武王的離世使得周人沉浸在哀痛中,年幼的周成王又無法獨當一面,爲了震懾諸侯國周公不得不主持朝政。因此落人口實,管叔、蔡叔等兄弟懷疑周公藉此,勾結武庚作亂,背叛周(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奉成王之命,以王者之師花了三年時間(“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平定了叛亂,最終誅殺了武庚,管叔無言以對選擇了自殺,被俘虜的蔡叔以流放收場,與此同時用微子啓代替武庚爲殷的後代,建國都於宋,收聚殷遺民,將他們交給武王的小弟弟姬封,也就是衛康叔。

七年後,周成王在周公的輔佐和教導下有了足夠的能力治理天下,於是周公退居二線將政權交於成王。周成王對內加大對諸侯的分封以加強宗法統治權力,爲了緩解階級矛盾,大力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同時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爲擴充周天子的版圖取得了很大勝利,從此一代明君開始了君臨天下。


周成王凡事都親力親爲,爲天下帶了太平盛世,但他的身體也日益衰弱,最終病倒了,此時他也面臨着當初父王一樣的憂慮——兒子年幼不能勝任國家大事,爲此他效仿周公輔佐,將兒子交給了召公、畢公。不久成王病逝,成康王在舉國的哀痛中登上了王位。

如果說周文王、周武王負責平定天下,周成王負責壯大和強盛周朝,那麼周康王就是錦上添花將周朝帶上了另一個強盛的巔峯。因此周康王在位期間繼續完成父親成王的偉大政治規劃,加強法律法規和治理整頓軍隊等治國政策,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經濟上:國庫充裕,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

軍事上:平定鬼方(北方遊牧民族之一),爲周朝北方邊界帶來了長時間的穩定!


這三位君王對周朝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極大的基礎,是周人當之無愧的驕傲!

如何說成康之治是周朝政治打到了巔峯,那麼周昭王和周穆王就是將周朝的軍事實力發展到了巔峯時期。

盛極必衰這點在昭王時期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周天子歷來就是天下之主,天下之事無論大小都要經過周天子認可方能名正言順,直到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魯國發生政變,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自稱魏公。以禮立國的周朝,面對如此大逆不道有違周禮的行爲,周昭王卻不理不睬,完全默認了姬沸這一行爲,致使王道微缺天下恃強凌弱的現象屢屢發生。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東夷之地,以楚爲首的方國部落對周朝的邊境展開了軍事行動,周昭王正愁沒有什麼大事可以做呢,這下正中下懷。

周昭王集結大軍,先向東夷進軍,東夷除了荊楚都是紙老虎,看見周人是動真格的,紛紛倒戈歸順周朝。直到周昭王伐楚時,東夷南夷此時已有二十六國朝拜周朝。此次震懾加強了周朝對東夷諸國的控制,以便達到了孤立荊楚!


周昭王對楚發動了三次戰爭,結果都是失敗而歸,致使周王朝引以爲傲的六師之軍皆喪命於此,周昭王最終也喪命南巡不返。

雖然周昭王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都以失敗告終,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周王朝對南方的拓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父王死於漢水,此時年逾五十歲的穆王繼位,面對內憂外患,周穆王並不像親那樣以武力解決,而是認爲是統治階級出現了問題,制定了嚴格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規範天下人的行爲。

在周穆王前期的勵精圖治下,周王朝重回昔日的巔峯。此時的周穆王也沒有閒下來,繼續開拓周王朝的邊域,對西方犬戎展開了進攻,這一舉動遭到了大臣祭公謀父的反對,並以荒服來勸穆王打消念頭。穆王執意不聽,還是出兵討伐,最終只獲得了四白狼四白鹿,卻失去了邊遠國家的朝拜從而失去威信。


周穆王的功績不亞於成、康兩王,只可惜他採取的是軍事手段以及嚴苛的刑法爲後人所不舉!後期不斷的出巡遊玩更是耗盡了國庫財富。

周恭王繼承了父親穆王留下的空虛不堪的國庫,爲了重振經濟不斷縮減軍事開支,大力發展農業事業,同時爲了賞罰分明不斷將周王朝的領土賞給其他諸侯國,爲後面諸侯強而周朝埋下了隱患!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農業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中國歷史上首個把土地私有合理化。

西周衰敗的命運就是從周懿王開始的。

羸弱無能的周懿王致使政治腐敗,,國力衰弱,甚至沒有兵力去阻擋外族的入侵,使得成康兩王的努力付諸東流,一度因爲西戎的進攻而選擇遷都!


號稱天子治國的周王朝從未蒙受如此大辱,國人、大臣對周懿王和其子姬燮失望,因此周懿王的弟弟乘機奪得了侄子的王位(周王朝歷來都是嫡長子制度,因此周孝王的得位不正,因此在《史記》中被一筆帶過!)來振興周王朝。

只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在位六年就離世了,期間做了一個無心之舉卻顛覆了整個戰國時期,那就是將非子封於秦邑(今甘肅省張家川城南一帶),建立秦國,號稱秦贏。

此時的西周還是不斷處於衰落的階段,能與西周報團取暖的也只有同姓諸侯國了,而周夷王無疑就是身處那個憋屈的時代。

周夷王並沒有做出改變西周的格局,反而聽信讒言將齊國國君齊哀公烹殺,並改立其弟齊胡公爲君,各諸侯國也在相互傾軋,完全不顧及周天子的顏面。


世人知道周厲王如他諡號一般暴虐、貪圖財力,任用奸佞之臣,堵民衆悠悠衆口,最後卻被暴動的國人流放了,甚至威脅到了他孩子的生命。

但周厲王並不是完全的昏君,他也嘗試者改革振興周王朝,就因爲周厲王的存在,率領重新組建的六師之軍發動攻噩和平定淮夷的勝利,周王朝的威名大振,就連

已經稱王的楚國國君熊渠畏懼周王朝強大,恐其伐楚,於是自動取消王號。

周厲王的失敗就是在於他與舊貴族勢力以及整個“國人”爲敵,致使暴動發生,之前的改革付諸東流了!


一個完全可以將周王朝重新拉回巔峯時期的君王,卻在晚年將一切都毀於一旦的周宣王。他的“宣王中興”成爲了曇花一現,不可復得。

周宣王繼位時,歷經周厲王統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敗壞、百姓離散,周宣王於是下令修復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興畋狩禮樂,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遺風,並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邵穆公,張仲等賢臣輔佐朝政,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威信得到恢復,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四夷鹹服,史稱“宣王中興”。


晚年的周宣王,偏執、不進忠言、濫殺無辜大臣、好戰,對外頻繁用兵以至於周王朝剛剛建立起來的強大軍隊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征之師全軍覆沒。

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不像父親爺爺那樣有野心有抱負振興周王朝爲重任,他一繼承王位就開始貪圖享樂、沉溺於美色之中,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自己則不問政事,使得王朝內部矛盾不斷激化,百姓怨聲載道,在自己一系列的騷操作只要要廢除太子,立自己妃子褒姒的孩子爲太子,這一舉動不僅有違周禮,還召來了申候聯合犬戎進攻西周的夾死報復,最終在混亂中周幽王被犬戎殺害,太子姬宜臼被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繼位,在洛邑建立王朝,史稱東周。


【參考資料】《史記》、《國語》

圖片源於網上,侵則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