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我 周 公、作 周 禮、著 六 官、存 治 體

《周禮》是周公著作的,當中記載着古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部分。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是最有才幹,也是最有仁慈之心的一個。周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才能,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禮儀廉恥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經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足於這個世界。”可見“ 禮” 對我們每個人的人格修養是多麼重要一環。周公是文王的四子,在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繼承皇位,周公擔負起了輔佐幼主的責任。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於有才能的賢士都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喫飯,如果此時有賢士來拜訪,他就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出,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後,跑過來接見他們。因爲周公能如此禮賢下士,纔會有這麼多的賢才之士前來幫助他,一起把這個國家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之後,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爲六種,並且按着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出來,這部書就是“ 周禮” 。

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註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有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效的,我們要從這些有效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心力行。

大小戴:是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取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著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後戴聖進行精減,編成《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即《禮記》。

59.有 國 風、有 雅 頌、號 四 詩、當 諷 詠

《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爲四詩,它是一種內容非常豐富、感情很深切的詩歌,非常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我國最早的一本詩集叫《詩經》,一共彙集了周朝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十分廣泛,有的是反映複雜的社會形態,有的是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感情和思想等。

60.詩 既 亡、春 秋 作、寓 褒 貶、別 善 惡

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隨之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了篇《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他着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他對各國善惡行爲的分辯。

我們所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些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情況,更重要一點能累積古人的經驗,當做是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鑑。

我國最早的詩集是《詩經》。他所講的題材非常廣泛,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人民的生活狀況,還有一些貧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可分爲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在《詩經》中,不但內容生動有趣,就連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很活潑,這些詩作,是需要大家仔細的去品味。到了春秋時代,詩的精神已經喪失了,在這個時代中周王朝已逐漸失去了約束各路諸侯的力量,孔子就因爲看到了這種非常混亂的情形,心裏很是擔憂,於是便著作了《春秋》這部書。《春秋》是本對當時現實的政治做了非常客觀的褒貶,以及對各路諸侯國做的善惡行爲進行了分辨的書籍。這本書裏有個著名的“ 春秋五霸” ,這些諸侯國彼此之間爭名奪利,戰爭不斷,《春秋》這本書,就是針對這些諸侯來做評論的。

61.三 傳 者、有 公 羊、有 左 氏、有 谷 梁

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用來解釋《春秋》的書。

《春秋》是魯國的史記,內容非常精彩,但文字的記事卻很簡潔。加上年代久遠。所以要結合三傳一起,才能研讀明白其中所述。

傳:解說經書的註釋文字。

公羊:公羊高著作春秋傳一冊,稱爲《公羊傳》。

左氏:左丘明著作春秋傳一冊,稱爲《左傳》。

穀梁:穀梁赤著作春秋傳一冊,稱爲《穀梁傳》。

《公羊》、《左氏》、《榖梁》這三傳都是用來解釋《春秋》的,而《春秋》記載着當時各國之間的大事。可是,因爲《春秋》所記錄的事十分的簡潔,如“ 夏五月,鄭伯克斷於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鄭莊公於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是單單看這段文字,我們仍然是不能夠了解這場戰事的開始和結尾,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藉助上述三傳的說明了。原來,鄭武公生了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由於夫人武姜生莊時難產,因此,武姜就偏愛共叔段,對莊公則是心生厭惡。在莊公繼承王位後,武姜要求封地給公叔段,莊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給了弟弟。有人勸說莊公不要把京城分給公叔段,怕他一旦生了異心,就很難對付了,但莊公並沒有因此改變他的決定。果不然,公叔段逐步發兵,攻佔了京城一帶的土地,並且朝着莊公所在的國都進攻,莊公這才率領軍隊將公叔段趕到鄢地去。有了左傳對這件事的詳細記載,我們才能能知道春秋時代的許多精彩的故事呢。

62.爾 雅 者、善 辨 言、求 經 訓、此 莫 先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

古時聖人所著作的經典,經過諸多先賢人士加以解讀而成爲完整無缺的十三經。

十三部分別是《易經》、《詩經》、《書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這十三部書稱爲十三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