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41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

以管理爲弦,奏響“智樂”交響曲

——以管理爲載體實現學校文化落地的教育實踐

祝莉娟

管理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藝術的管理會化作一種無形的向心力,讓學校春意盎然、生機蓬勃,不斷生長與前行;智慧的管理會化作一種無聲的凝聚力,讓師生凝心聚力、不斷進取,盡情揮灑智慧與活力。而文化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賦予學校靈動的生命力和獨有的品性。作爲校長,我一直在思考 如何靈活運用管理的力量讓文化與學校相融相生,與師生相互成就。

01

以管理爲基,達“智樂”理想

同一所學校,在不同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教育追求和理想,一直以來,用什麼樣的文化、思想及育人觀點來引領和發展學校是我們現任班子面臨的共同問題。

我們在遵循學校校情的基礎上,在歷史傳承的指導下,於2011年提出“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的辦學理念。這蘊含着對師生生命整體的深切關懷和積極期待。意味着讓每個生命智慧地成長,在成長中不斷生成更大的智慧,收穫更多的快樂,進而享受精彩的人生歷程。

在學校辦學理念的統領下,我們勾勒出“讓學校成爲教師起航的港灣,學生成長的搖籃”的共同願景,描繪出“把學校辦成培英人智慧發展、在北京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質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及“實現“培養充盈智慧、快樂的現代少年”的育人目標。

爲實現這樣的教育理想,我們開啓了漫長的探索和實踐。力求通過有效的管理及團隊的建設讓“智慧”“快樂”真正融入學校的方方面面,真正的讓管理成爲學校文化落地的支點,成爲教育理想實現的載體。

02

以團隊爲核,抵“智樂”願景

古語中,“管”字意爲“鑰匙”,其說見於《周禮》“司門掌授管鍵,以啓閉國門”,後其義延伸爲“控制和執掌”;“理”字較早見於《說文解字》“治玉治民爲理”,後其義延伸爲“治理、協調”。因此,管理,應是管事,理人之意。而藝術的管理是讓“管理”變成“服務”,讓“命令”變成“感召”,讓“威嚴”變成“親和”。因此,好的管理不僅讓師生與智慧、快樂同行,更讓學校的文化落地生根。

1.文化與制度同行,共創“智樂”管理場

管理的本質在於服務人,管理的藝術在於成就生命的最大價值,這也是我在學校管理中的深切追求與最終目的。爲此,在學校管理中,我提出“你在我心中很重要”的管理理念。它以尊重爲基礎,運用以人爲本的思想,激勵師生自主發展、創新發展。它以菜單式、目標式管理的形式,讓學校的工作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都進行得井井有條。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精耕細作的常規管理制度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基礎,對學校各部門起着協調、約束、規範、激勵和引導作用。我力求在管理中做到制度與人文兩手抓,在管理中把握底線,在細節中將工作真正落在實處,讓師生在制度的保障下積累智慧,感受快樂。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歸根到底,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作爲校長,我有責任更有理由把“智慧”“快樂”深入學校的方方面面,植入師生的心靈深處。爲此,我以隊伍爲支點,真正地將“知”運用於“行”,進而讓“智慧”與“快樂”落地生根,讓學校走向內涵發展之路。

2.七個團隊:踐行“發展”的教育初心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如果一個學校有一支完美的“英雄團隊”,那麼這所學校將會大步向前、持續發展。“一枝獨秀不爲美,萬紫千紅纔是春”。我力求通過一支支團隊的打造,讓教師們在不同的位置上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在彼此的相互支持、相互協助中保證學校各項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實現每個師生生命價值的昇華,實現學校的均衡發展和持續發展。

中層幹部研修團隊,連接上下的紐帶。中層幹部是學校管理工作正常運行的“橋樑”和“紐帶”,中層幹部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學校各項工作的成效。因此,從2016年起,我開始對學校的中層團隊進行系統的培訓,培訓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打造團隊的執行力、工作的創新力等,更在於讓中層幹部真正回到師生之中,與師生一起共繪學校美好藍圖。

智慧人編輯部研修團隊,塑造共同的願景。同年,我校推出了體現學校共同價值體系的雜誌文摘——《未來智慧人》,隨着期刊的創辦,未來智慧人編輯部也隨之成立。編輯部成員結合“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的辦學理念,以文摘的形式,讓學校師生讀懂校園文化,塑造共同願景,進而實現辦學理念的落地。

校本課程團隊,彰顯特色的窗口。願景之下是要與師生對接的,於是校本課程誕生了。它爲學校的特色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獨特的舞臺。2016年初,我校校本課程研發團隊正式成立。團隊基於“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的辦學理念,研發出《智慧學習》《快樂成長》兩大校本教材,讓“智慧”“快樂”真正的與師生對接。

教科研團隊,點燃智慧的火把。隨着教師們對研究的期待,2017年9月我校教科研團隊正式成立。它以教育科學理論爲武器,以探索教育規律爲目的,讓師生智慧工作、教學相長。2018年4月,教科研團隊從研究方向中確立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改進研究”項目,從而讓教科研走進了教研組、走進了課堂。可以說,教科研團隊爲教師的智慧教學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內控團隊,把控微小的細節。隨着學校工作的進展,我們需要幹成事但又不能出事,學校內部控制體系迎刃而生了。內控體系是學校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它讓學校的經濟活動正常有序、合法高效。爲讓“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的辦學理念深入內控團隊,我們建立了學校各種經濟工作的實施流程和細則,讓團隊能夠把控微小的細節而達到智慧工作。

黨員研修團隊,發揮先鋒的作用。內控體系的形成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家需要認識它、接納它。艱難險急面前黨員是衝鋒在前的,2018年2月,黨齡10年以上的黨員代表所組成的黨員研修團隊正式成立。研修團隊的成員立足學校,在學校大事面前以樹立我校黨員教師形象爲目標,把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作爲研修的重點,如團隊的老師們結合自己的育人經驗及校情、師情、生情,幾經易稿,推出《培英小學教師細則33條》。它是黨員研修團隊腳踏實地的研修成果,指導着我校教師新風尚的樹立。

骨幹團隊,提升教學的質量。隨着區級骨幹教師的評選,我校的骨幹團隊也由各個學科的老師組成啦。骨幹教師通過“週週談”“我的教育教學故事”“課堂教學展示”等活動讓骨幹們增膽氣、添豪氣、長銳氣,進而充分發揮骨幹的引領作用,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引領教師們點燃課堂的智慧,收穫教學的快樂。

3.團隊持續優化,聚焦特色,推進學校深度發展

一次次研修,一次次收穫,一次次向前。七個團隊爲學校的持續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但隨着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影響力成爲學校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對原來的團隊進行了優化與組合,把校本和家本團隊組合在一起,更加聚焦培英味;智慧人團隊的定位更加貼近學校理念對接培英的師生實際;PDC項目團隊爲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骨幹教師團隊在發揮作用的同時把三真課堂的標準具體化、實操化。

打造“智樂”載體的家本校本團隊:在原來兩個團隊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智慧學習》《快樂成長》的家本課程及《樂學慧行》實踐課程。進一步細化智慧、快樂的72個指標,讓“智慧”“快樂”融於課程、現於課堂、行於家庭,讓師生真實地觸摸到“智慧”與“快樂”,讓師生在“智樂”的滋養下成爲樂學的智慧之人。

塑造“智樂”願景的智慧人團隊:新的智慧人團隊開啓了打造、表達學校價值觀共同體的智慧之旅。最終他們經過智慧的碰撞,整理了“學校價值觀課程”系列培訓。力求通過“學校價值觀課程”傳達“智慧”“快樂”的教育理想,塑造師生的共同願景,讓教師把“智慧”“快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進而影響學生、潤澤學生。

培養“智樂”學生的PDC團隊:團隊以“智慧”“快樂”爲原點,以項目爲載體,對接社會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新的知識、感受動手的樂趣,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智慧”,感受“快樂”,讓“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爲學生的成長服務,真正的實現“智慧”“快樂”在學生層面的落地。

引領“智樂”先行的骨幹團隊:新一屆骨幹團隊在“智慧工作,快樂生活”的潤澤下,煥發着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團隊成員在繼續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的同時,將學校智樂理念下三真課堂的標準進一步與課堂對接,進一步貼近培英師生教學實際,讓廣大教師真正的理解智慧,感知快樂,讓教師將一幕幕智慧點燃,一個個快樂製造,真正的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智慧”,收穫教育的“快樂”。

03

以文化爲魂,品“智樂”碩果

“一滴水只有投身於大海纔不會被泯滅,一粒沙只有躋身於沙灘纔不會被吹散。”團隊,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量。而管理是優化、整合、協調學校各種教育要素的關鍵。我們通過不斷的對關鍵團隊的建設與深化,不斷引領與促進學校的發展。現如今,我們學校有着共同的願景與理想,校園中處處洋溢着“智慧”“快樂”的文化氛圍;我們的師生上下一心,充滿着朝氣與激情,共同爲“智樂”教育理想的實現貢獻智慧,我們的學生“充盈智慧、文雅快樂”,充滿着生機與陽光,正朝着“智樂”的人生前行。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融“有爲”於“無爲”,寓管理於無痕;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是管理的至高境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未來,我會繼續 在管理中用隊伍的建設感召人,用文化的精神薰染人,用人文的制度約束人,用文化的品位提升人。 力求讓管理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一點點浸入師生的心田,運行於學校良性循環的血脈中,爲學校文化的進一步落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簡介

祝莉娟 現任海淀區培英小學黨總支書記兼校長。近年來,她三次榮獲海淀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兩次被區教育工會評爲好書記好校長;一篇文章被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教育委員會評爲一等獎並收錄在《教育改革創新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出版了建校60年叢書:《深耕六十年》《根植培英》《心向培英》,主持編輯校刊《智慧人》及校本教材《智慧學習》《快樂成長》。

約稿丨楊立彬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