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童说星座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刘备在葭萌关一待就是一年多,打张鲁那是不可能的,他就在那招牌似的“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庞统因为寿命较短,36岁就死于箭下,所以与“卧龙”诸葛亮其后的耀眼相较,未免让人觉得“凤雏”名不副实。但实际上,庞统在刘备帐下不过五年时间,却也立下了绝大功劳。
“隆中对”名扬天下,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但是促成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的,正是庞统。可惜天不假年,不然“卧龙”“凤雏”分驻荆、益,蜀汉的发展犹未可知。
庞统二十多岁就成了南郡功曹
庞统死得早了一些,他其实比诸葛亮还大两岁,成名乃至入仕更是在“养望”的诸葛亮之前。两人之所以“卧龙”“凤雏”并称,倒不是天下英雄无敌手了,而是两人是一个“朋友圈”的,而且两人还有那么一点没有血缘的亲戚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住的地方离庞统家很近
荆州的名士圈里声望最隆的就有一位叫庞德公的,而庞统就是庞德公的从子,也就是家族子弟。诸葛亮呢,他的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卧 龙”“凤雏”之名,就有史书说的庞德公点评的。
《先贤传》:乡里旧语,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司马德操也就是司马徽的名气更大,因为他属于全国性人物,《三国志》说,“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司马德操从混战的中原到荆州之后,就去拜访了庞德公这般名士,于是也就认识了诸葛与庞统,所以也有说法,是“卧龙”“凤雏”是司马德操提出来的。
《清江三孔集序》:“诸葛孔明、庞士元隐约襄汉之间,不轻以身从人。司马德操曰:孔明卧龙,士元雏凤也。先主用之,俱以为军师。”
《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不过,刘备一开始只是“三顾茅庐”了诸葛亮。如果排除刘备重视诸葛亮的刘表拐弯外甥和荆州豪族亲戚的身份,他没有当时招揽庞统,是因为庞统已经做官了。
南郡是谁的地盘 庞统就成了谁的手下
司马德操虽然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但是史料中记载,因为最先接触了庞统,所以他认为庞统是南州第一人。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那个时代流行“举荐制”,想要任官就需要好名声,名士的评价很重要,于是庞统就在刘表手下担任了南郡功曹。功曹是一郡主官的主要佐吏,负责考察记录官员业绩和选拔人才,什么时候这种职能可都是关键位置。
刘表死了,曹操来了,刘琮降了,因为南郡几乎被曹操占据,所以这段时间,没有庞统的什么消息,但当时南郡的襄阳、江陵都落入曹操之手,很难说一郡功曹的庞统有没有在曹操手下继续为官,因为他当时并没有逃离。而曹操占据江陵没多久,应该还来不及了解当地的人才情况。
等到赤壁之战后,周瑜占据了江陵,这时候庞统摇身一变又在周瑜手下为官,而且应该是相当得周瑜器重,至少两人私人关系应该不错。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庞统可不是江东人士,所以能送葬一直到吴,要么是官阶够,要么是与周瑜亲善。不过,送葬只是送葬,哪怕很多东吴之人都慕名来见,但当时孙权麾下人才济济,想必也没有特别关注这个荆州人士。
外国友人都认为庞统是大材小用
“卧龙”“凤雏”起名,两人对自己都是极为自信的。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庞统则自称能辅佐帝王。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只是,曹操、孙权都错失了这位“凤雏”。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庞统又到了刘备帐下。
怎么到的刘备处,史书无记载,但是可以推断一下。就是周瑜死了之后,孙权为了让刘备在前面顶着曹操干仗,于是将江陵那一块原南郡之地借给了刘备。庞统从孙吴回到南郡后,自然而言的就接着当官,只不过这一次当的是刘备的官。
但是,四十多岁的刘备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对于庞统这种有名气的小青年也没怎么上心,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让庞统当县令,可是庞统还没干好,被免官了。不过很难说这不是庞统为了引起刘备注意而以退为进的计策。一般人不敢这么干,但庞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朋友圈更非一般。
先是外国朋友看不过去了,鲁肃给刘备写了封信说他大材小用,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这时候诸葛亮也发话了,刘备这才亲自接见了早就被司马德操推荐过的“凤雏”庞统。
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刘备的态度可谓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庞统的亲善只在诸葛亮之下,而且和诸葛亮又在官职上并肩了,可谓一时统亮了。
一劝刘备借机取益州
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中已经明言刘备欲得势必取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备听了直接曰:“善!”就是这种战略也深得他的心。只不过当时只是两人在那叨叨。
赤壁之战后,刘备得了荆襄四郡半之地,实力还是很弱小。那该怎么办呢,自然是想取益州了。
当时刘璋因为曹操要征讨汉中,他怕汉中张鲁再反过来冲击益州,于是就向刘备求助,请他到北边帮着对付张鲁。当然不是白帮,刘璋不仅给兵还负责辎重粮草。
在刘备权衡利弊的时候,庞统说话了: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古人做事有时候口是心非是难免的,刘备马上就大义凛然地说了,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庞统肯定知道刘备是怎么想的,不然劝刘备做失信于天下的事,刘备早就把他推出去砍了。于是他又劝了一句,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这话说的有水平吧。先是替刘备给刘璋画个大饼,让刘备心理负担小点,就是说等您统一了天下后再封给刘璋一个大大的封国就行了。然后又吓唬刘备,您要是不去夺益州,小心益州就被人夺去了。
二劝刘备袭杀刘璋
因为忠于建文帝而被朱棣诛了十族的方孝孺曾经评价诸葛亮与庞统:
然徽以孔明、庞统并称,吾窃有疑焉。论者惜统早死,故功业不及孔明;余谓使统不死,终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学,庶乎王道;而统之言,皆矫诈功利之习。
说的诸葛亮行王道,而庞统为诡道。认为庞统狡诈功利就是因为他劝刘备杀刘璋。
当然这只是方孝孺在为刘备漂白。因为他只是选取了庞统给刘备出的一个计策。
刘璋之迎昭烈,或说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于天下,统则请就其来迎而袭杀之;昭烈之不即从,所以坚益州之民服从之志,犹有王者之用心也。
而这只是庞统作为军师给刘备提的建议之一。可以说,若没有庞统的直抒胸臆,刘备还在那里扭扭捏捏的呢。
方孝孺说的这个计策,是在刘璋带了三万人去迎接刘备入蜀之后。刘璋这个地主做的好,一个地主之谊就让刘备全军吃喝了三个月。
三个月白白浪费了,庞统自然担心自己计策失效,于是劝说刘备,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当然不傻,这时候杀了刘璋,刘璋的儿子们还都在蜀中各地呢,就算有法正、张松这些带路党,可是一旦打起来,到时候他这万把人怎么可能得益州。于是否决了庞统的建议,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这话回答的也有水平,就是别着急啊,等我的仁义恩信之名传遍了益州再说。
好吃好喝一顿之后,刘备就带着刘璋配给他的白水关二万人马浩浩荡荡北上了。
刘备名为帮着刘璋打张鲁 结果在此待了一年多
三劝刘备速速拿下益州
刘璋虽然算是三国好亲戚,要兵给兵,要粮饷给粮饷,可是他也不是傻子,一年多了,你刘备来了个北线无战事,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于是双方矛盾就有了,这回就该图穷见匕了。给刘备出主意的又是庞统,给出了上中下三计。
上策是挑选精锐孤军突袭成都做斩首行动;中策是抢了刘璋配给刘备的白水军,用这两万人掉头去打刘璋;三是退回白帝城再做图谋。然后说,可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刘备选的是中策,用手段把白水军的将领杨怀高沛喊过来直接杀了,又把军中将士的家属扣在白水关作为人质,发兵南下攻打刘璋。给出的理由很强大:你刘璋答应给我的兵没给够,答应给我的辎重粮草也没给足。
先期趁着刘璋军没有防备,再加上益州东州派带路党的帮助,可谓势如破竹,但是一旦刘璋反应过来,他的儿子据守城池之后,刘备这个自己打仗很难打赢的特点就暴露出来了,被阻挡在雒城。没办法,刘备不得不把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全招来攻打益州,而未能全功的庞统则在乱军中为箭所射杀。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的庞统祠
在庞统死后没多久,荆州二路大军一路攻城略地,终于三军会师,又得本投了张鲁的马超背主来助阵,成都开城投降。
刘备终于拿下了益州,“隆中对”似乎就落在了实处。可惜,镇守荆州的关羽身边没个得用的谋士,最终为东吴所破,将刘备势力压制在了益州一隅。
对于己方的背信弃义,庞统虽然是出谋划策之人,但是内心也许有所自责。《三国志》说,刘备在拿下涪城后,置酒作乐,还告诉庞统玩得开心些。庞统没客气,“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脸打的,刘备也生气了,说武王伐纣还前歌后舞的,怎么就不仁了,你给我滚出去!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评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
而对于刘备,他则说: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
当臣子的内疚,当主子的毫无愧色,可见,刘备之前所谓的各种“不忍”全都是糊弄鬼的。而正是因为庞统早就知道刘备存了什么心思,所以在他的劝说之下,刘备终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背信弃义地拿下了益州,终于才有其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对此,相较一直没有发言的诸葛亮,早死的庞统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后汉书》《九州春秋》《襄阳记》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