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武鉉考慮的遷都計劃,是將處於韓國北部的首都首爾,遷到韓國中部的忠清南道。隨着總統的不斷更替,韓國始終沒能實行遷都的方案。

早在朴正熙時期,韓國國內就出現過關於遷都的議案。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這種遷都的提議也僅僅是提議,並沒有哪個領導人真的打算落實。

直到2003年,盧武鉉上臺後,韓國國會終於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盧武鉉也開始大力推動遷都工作。不過,韓國今時今日的首都卻還是首爾。


那麼,韓國爲什麼想要遷都呢?後來又爲什麼遷都失敗了呢?

盧武鉉考慮的遷都計劃,是將處於韓國北部的首都首爾,遷到韓國中部的忠清南道。再以朝鮮半島上最賢明的君王“世宗”爲名,建設一個特別自治市作爲首都。

韓國之所以有遷都的想法,實際上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自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以來,韓國就一直將首都定在了漢城。到2005年時,漢城才被正式更名爲首爾。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首爾以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身份,帶動了仁川及其他衛星城鎮的高速發展,漸漸形成了一個“首都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首爾首都圈已經聚集了韓國四分之一的人口,並貢獻了韓國7成的GDP。儘管首都圈的發展越來越好,但韓國中南部地區的發展卻陷入了瓶頸。過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堆積在首爾,促使韓國南北經濟差距越拉越大。

爲了刺激中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全國各地區發展均衡的目的。韓國最好的方案,就是將首都從北部的首爾遷到中部新建的世宗。

二是首爾的地理位置過於靠北,距離三八線僅僅只有40公里。自韓國建國以來,基本就一直和朝鮮處於敵對狀態。早在朝鮮戰爭時期,漢城就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一度被中國志願軍攻佔。隨着歷史進程的推進,朝鮮的軍事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升。而韓國也開始越發感覺到危險。


拋開核武器不談,首爾距離朝鮮僅僅只有40公里的路程,就算是一般的大炮都有可能對韓國構成威脅。再加上近年來,美軍駐韓部隊開始不停地向南遷移,韓國的危機意識便越來越重。如此一來,將首都南遷,避免政治中心遭到斬首,就成爲了韓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

2002年,盧武鉉在競選總統時,提出了上任後將首都遷往忠清南道的方案。

盧武鉉對外發言稱:隨着首都圈的人口暴漲,首爾開始出現“交通癱瘓、環境污染嚴重、房價不斷上漲”等問題。通過遷都,不僅能滿足政治和軍事上的需求,同時還能實現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

儘管盧武鉉的方案看起來合情合理,但事實上,這卻是他爲了拉攏韓國中部地區選票,而專門實行的一種手段。結果其他黨派的候選人,因爲擔心失去中部人民的選票,便也不敢反對遷都。

2003年,盧武鉉當選爲總統,開始正式在國內推行遷都方案。不過,因爲選舉失敗,在野的大國家黨突然一改支持遷都的態度,公然反對盧武鉉的遷都計劃。

最後由韓國憲法法院釋憲,認爲遷都計劃違法。盧武鉉的遷都計劃因此未能實行。

眼看直接遷都不成,盧武鉉退而求其次,計劃在2012年前,將一部分國家部委單位先遷往世宗市。但隨着後來盧武鉉的下臺,這一計劃也就失去了執行的可能。

2007年,大國家黨李明博在競選總統時,也表現出了對遷都的支持。但在2008年上臺後,李明博便表示:遷都方案還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首爾雖然地處韓國北部,但卻在朝鮮半島的中心位置。一旦遷都,當未來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後,世宗的位置就過於偏南了。這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後來,李明博提出了一份經過修改的《世宗市修正案》,重新拾起了盧武鉉優先將行政部門搬到世宗市的方案。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一方案在國內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李明博的遷都方案也以失敗而告終。

隨着總統的不斷更替,韓國始終沒能實行遷都的方案。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韓國執政黨和在野黨的鬥爭過於激烈。如果韓國政黨不內鬥,恐怕遷都早就完成了。

話說回來,韓國的國都遷與不遷,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哪怕首都從首爾遷到了世宗,也不過是離朝鮮的導彈遠了幾百公里。只要韓國的經濟大權仍在一部分財閥手中,軍事大權仍然受制於美國。那麼無論這個遷都計劃成功與否,韓國總統的命運都不會好到哪裏去。

(參考資料:《盧武鉉傳》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