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上雲是通過將設備資源、生產管理和業務系統等向雲上遷移,促使企業利用雲上資源匯聚、按需供給等優勢獲取雲設計、雲製造、雲管理等服務,有助於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提高產業鏈資源協同共享能力和配置效率。

  近年來,隨着百萬企業上雲工程的實施,上雲服務能力日益增強,工業企業上雲量逐年增長,上雲成效顯著。特別是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雲服務在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工業企業上雲已經成爲共識,下一步仍需解決上雲安全隱患、上雲基礎不牢、雲上應用供給不足等問題,加快上雲步伐,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 趙波

  工業企業上雲的趨勢

  一是上雲主體正從大企業向中小企業延伸。大型工業企業通過自建雲平臺並整合成熟有效的技術、管理和應用等方面的知識經驗,逐步實現了自身業務上雲,形成了具備行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如海爾將“人單合一”生產模式落地爲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將研發、生產、物流等封裝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雲化解決方案,實現了傳統動能的改造升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推廣,推動前沿數字技術紅利由巨頭向長尾客戶傳導,逐漸下沉惠及龐大的中小企業羣體,能夠有效支撐中小企業上雲。廣大中小企業通過上雲上平臺,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享受與大企業一樣的專業化信息服務,快速形成數字化管理和網絡化協同能力,加速數字化轉型步伐。

  二是上雲重點正從管理系統向業務系統和設備上雲轉移。目前,線上辦公、財務管理、遠程協作、視頻會議等管理工具類的雲上應用已經較爲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這些服務進行日常管理,例如在此次復工復產期間,阿里釘釘、騰訊會議等雲服務深度使用量高達上億人次。未來,核心業務系統和工業設備上雲將有效牽引工業企業關鍵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迭代升級。設備管理以及製造執行系統等核心系統將在執行層面越來越具行業特色,隨着上雲數據的沉澱積累,也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將顯著降低企業生產運營成本。以徐工的漢雲平臺爲例,通過連接大批高價值設備,實現作業現場的實時監控和設備的精準運維,使得設備作業事故率降低、設備運行成本降低、設備利用率提高。

  三是雲上應用正從傳統功能雲化向複雜功能集成化、智能化發展。傳統的工業雲平臺大多是針對單一問題開展相應雲化功能的打造,隨着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不斷豐富與創新,雲上應用的綜合複雜度、適用廣度、智能化程度等顯著提升。一方面,以集成應用爲導向,工業互聯網平臺正逐步實現跨部門、跨企業、跨社會的資源優化配置。例如航天雲網通過INDICS平臺打造了CCO 雲協作、CPDM 協同設計引擎、CRP 資源調度引擎等應用,實現了工業領域海量複雜應用的快速開發與部署。另一方面,以智能創新爲導向,工業互聯網平臺爲工業企業提供了更加智能、高效的解決方案。雲上豐富的數據資源以及處理工具可以沉澱大量工業技術、經驗知識,基於此形成了面向生產過程、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優化算法,從而爲企業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解決方案。

  工業企業上雲面臨的挑戰

  主動上雲意識不強,對上雲安全有顧慮。一是擔心數據因安全風險而泄露。雲服務商可能將企業數據開放給第三方甚至競爭同行,給企業帶來致命性風險。二是擔心業務連續性存在問題。雲服務商可能面臨雲服務系統性風險,如業務中斷、數據丟失,這些風險會相應轉嫁到用戶企業,影響用戶業務系統的連續性。三是擔心對雲服務商產生過度依賴。用戶上雲業務如果被特定服務提供商綁定,會導致企業對未來上雲過程的成本難以把控,使企業發展陷入被動。

  數字化基礎薄弱,上雲路徑認識不清晰。一是企業在設備數據採集打通方面存在短板,不具備自己完成雲化轉型的能力。國內絕大部分企業面臨着老舊設備多、數字化水平低、多種協議不兼容帶來的數據採集難、成本高、效率低等挑戰。二是雲計算等領域專業化人才匱乏,難以支撐企業上雲、用雲工作的深入開展。三是目前大多數企業上雲戰略制定仍停留在紙面上,企業高層對上雲帶來的投入產出效益認知存在障礙,對按需上雲、分步上雲、上雲評價缺乏具體標準和依據。

  雲上SaaS供給仍存缺口,影響上雲廣度和深度。一是雲化工業軟件供給不足。雲服務商缺乏面向特定工業場景的工業技術、經驗、知識和最佳實踐積累,工業機理模型和數據模型沉澱、大數據分析能力不足,滿足行業細分領域的雲化工業軟件、工業APP匱乏。二是解決方案能力不強。企業上雲依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控制系統、通信協議、生產裝備、管理工具、專業軟件等資源的整合能力不足,集業務流程諮詢、軟件部署實施、平臺二次開發、系統運行維護等於一體的綜合能力欠缺。

  深入推進企業上雲創新發展

  標準先行,引領企業上雲按需分步發展。一是開展重點標準研製,圍繞企業上雲、用雲過程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研製企業上雲實施指南、技術規範、效果評價等重點標準,使企業在需求分析、可行性評估、雲服務選擇、測試部署和運維等各環節有標可依,上雲工作穩步推進,業務能力快速形成。二是加強標準宣貫培訓,普及上雲知識,提升企業上雲意識和實踐能力,持續擴大企業上雲影響力,同時,加強對企業上雲效果的跟蹤研究,不斷優化和提升標準服務水平。三是推進應用案例標杆遴選,面向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積極開展分級上雲企業評定工作,樹立一批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行業應用標杆示範,爲廣大上雲企業循序漸進、深度上雲提供最佳實踐和現實參考,引導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豐富供給,創新雲上融合應用。一是基於各類基礎共性工業互聯網平臺、特定行業

  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環境開展海量工業APP的開發和培育,促進跨平臺間工業APP的異構兼容和互操作,推動工業技術、知識經驗、機理模型的沉澱及工業軟件雲化;二是探索新技術融合應用,促進各行業、各領域開展雲上區塊鏈、雲上大數據、雲上人工智能等各類融合應用的打造;三是開展工業上雲應用開源社區建設,打造工業上雲應用開發及技術分享環境,加速完善開源人才培訓、認證、評價體系,推動工業上雲應用的開源模式健康發展。

  加強防護,保障企業上雲用雲安全。一是完善雲安全制度體系,圍繞多樣化工業場景中涉及的數據權屬、隱私保護、收益分配等問題建立配套的監管機制,爲企業雲上數據安全提供支撐。二是提升雲服務安全保障能力,督促雲服務提供商深入落實網絡與信息安全責任,增強安全防護的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三是推動雲安全技術創新發展,加強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和優勢互補,創新雲安全保障新模式。

  提升認識,營造良好公共服務環境。一是推動各級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重點行業和區域的應用普及,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企業上雲的意識和操作能力。二是鼓勵龍頭骨幹企業,搭建面向平臺解決方案供需對接、成果推廣的公共服務平臺,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組建開放式、協同化、網絡化產業集聚區。三是鼓勵各地建立上雲體驗中心和實訓基地,從多個層面開展工業互聯網、企業上雲上平臺人才培訓,夯實人才基礎。四是深化產融合作,培育創新信用貸款、融資租賃、質押擔保、“上雲”保險等金融服務,激發企業上雲市場活力。

  (作者: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

  編輯:李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