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两人对视时那种激情,会让人感受到,那一刻的郭建波,才是原原本本放下了所有社会身份,家庭身份,只是一个渴望被爱、被呵护的小女人。怎么看,都会觉得职场中的郭建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

01

看她如何处理与社会的关系

很多人最近都被《春潮》里的郝蕾惊艳了,我也一样。郝蕾用自己的方式,演活了中年女性郭建波。

她的职业是社会新闻记者,生活里是总受老妈气的委屈女儿,以及不能给女儿郭婉婷一个完整家的单亲妈妈。

这三个相互矛盾的身份,被郝蕾用一种若有若无的气场完美呈现,的确展示了一个中年女演员过人的实力和对剧中人物的精准把握。

我们先来从社会的维度看看,如何和他人相处关系中的她。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在这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郝雷在剧中饰演的记者郭建波,秉承着读书时的新闻理想,努力不被时代洪流所吞没的良心记者。

她不屑于追热点、蹭流量,来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和知名度。

从业这么多年来,还保持着自己理想化的职业状态,当她的老同学已经是报社的主编时,她还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新闻记者。

她坚持对一些值得警惕的社会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尽管一些真实内容显得暗黑,但她正是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让这些暗黑能逐渐消失在人间。

她对弱者有着天生的同情,在车上会主动给抱孩子的妈妈让座,会对那些被性侵的女孩家长,用自己的方式送上安慰;她对实施性侵的犯罪嫌疑人不要脸的说辞,无法克制的送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怎么看,都会觉得职场中的郭建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

但她似乎并没有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到中年,无车无房无婚姻,还需要和报社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挤在同一个宿舍里。

和自己老妈相处得很不愉快,又基于现实,不得不把自己唯一的女儿,交给老妈照料。

面对一个这样生活状态的女人,你会感觉到她,为了保持自我的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纸媒日益衰败的互联网时代,能够用心去做一些有沉淀有内涵的选题,对于读者的引领和培养,肯定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可自己却要忍受和主流背道而驰后的孤独。

因此和热衷于写幸福婚礼的热点同事相比,郭建波显得既孤独又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的她,在职场上也被领导视为“危险分子”。

很多时候,她的选题不仅很难通过,甚至是写出来的稿子,也可能不会被刊发。

长此以往,很难想象这份职业能否给她持续的荣耀和尊严?

这对以新闻理想为荣的记者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可见,在社会关系和他人相处的维度上,郭建波并没有那么得心应手。

02

看她如何安放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报社的知名记者,郭建波想要再婚的条件其实并不难,更何况她本人还颇有姿色,气质不凡。

但是你真的可能会被她的感情观吓到。

她有一个看着有点神叨叨的玩音乐的情人,从居住环境来看,破败不堪。

但两人对视时那种激情,会让人感受到,那一刻的郭建波,才是原原本本放下了所有社会身份,家庭身份,只是一个渴望被爱、被呵护的小女人。

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看起来不正经的爱,恰好是郭建波骨子里的一种反叛,一种对压抑本身的反击。

本来有一个条件合适的,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人,是对郭建波动了心,起了照顾她们母女的愿望。

郭建波的母亲纪明岚,马上把这个男人当成了救命稻草,不停的诉说往事,恨不得马上促成这桩婚事。

郭建波却通过自己的方式捣乱,就把这个别人眼中条件这么好的男人轻易放过。

她只会为那些有独立思想的男人而动心。

比如说,生活在底层,住在破败不堪的孤独出租屋里每天靠几个包子度日还在构思和创作音乐的情人。

只要对方需要自己,郭建波会放下自己的一切,马上出现在他身边。就像自己在孤独的时候,需要有人抱团取暖给予的及时反馈一样。

再比如说,一个来中医理疗店,通过实践来感受中医文化的台湾年轻的背包客,这个男孩也让她心动。

尤其是她听到,那个台湾男生利用工作间隙,给同事播放自己在各地收集的有趣的声音。

那些纯粹的天籁之音,有大海的声音、海里各种动物的声音,在大家啧啧赞叹中,你会看到郭建波脸上,露出了一种久违的甜蜜微笑……

那个瞬间,整个世界都春暖花开,春潮涌动。

在感情中无比任性的郭建波,其实与她在社会中和他人相处的模式并不矛盾,她就是一个这样注重内心感受的理想主义天真者。

03

看她如何对抗强势的母亲?

郭建波骨子里,其实有些看不起母亲存在的那种,内在与外在之间的矛盾。

但是善良的本性和现实的无奈,让她无法和母亲决裂,只能一次次以沉默面对,来自母亲的激烈地辱骂。

但郭建波又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她懂得对抗母亲的方式,如何发泄自己内心的怨气,同时又不与母亲正面互怼。

表面上看,郭建波和母亲的关系中明显是“母强子弱”。强势的老母亲,总以自以为是的体面,无情的嘲笑女儿在自己眼中落魄的生活。

可真正当女儿怼她的时候,母亲马上就感到心脏不适,就需要吃药或者就医。

这就是郭建波和母亲相处的难题。

明明是强势的母亲,总带给女儿压力和痛苦,可一旦女儿反抗的时候,母亲就会以更激烈的方式反扑,或者是以牺牲自我健康为代价。

久而久之,郭建波只能以沉默面对这一切。

但如果觉得郭建波只是无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观察她对母亲的反抗,正好使用的是詹姆斯.斯科特所说的“弱者的武器”。

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弱者的武器”,这个概念出自斯科特的代表作《弱者的武器》。

这位人类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马来西亚村庄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的农民对反抗政府压迫时,虽然没什么高强度的农民起义,但低烈度的抵抗却是一种生存本能。

为了抗议统治阶级的剥削,这些农民会通过磨洋工、毁坏劳动工具等各种方法,这种方法被斯科特称为“弱者的武器”。

再看看郭建波,为了把母亲带到家里大声练歌的人群驱逐,她会悄悄的放水,制造一些小麻烦;

母亲憎恨丈夫,不愿意看到丈夫的任何东西,郭建波就从做女儿的角度,保存一些爸爸留给她的记忆……

别小看了这个弱者的武器,真能让强者无可奈何。

这也就是为什么母亲纪明岚每次在和女儿郭建波的较量中,总是暗中败下阵并气得自己捶胸顿足。

04

看她如何破解生活的困境?

和大多数活明白了的女性不同,郭建波,并没有把人生的幸福感只是通过赚钱这一单一维度,来获得满足。

相反,郭建波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通过下调自己的物质欲望,用简简单单的生活,去对抗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不能全然认可她的这种方式。

毕竟一个受困于经济本身的女性,是很难独立给自己类似私生子的女儿,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方式。

也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困顿,郭建波没有自己的住所,不得不,把女儿交到她所厌恶的母亲手中。

也许有人会觉得郭建波无情无义,老母亲出钱出力,郭建波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太过矫情?

其实,并不是郭建波无情无义,活成今天的她,也算是事出有因。

她所深爱的父亲,活生生的被母亲通过离婚被迫分离。

某种程度上说,郭建波秉承了父亲性格中的浪漫与天真,而这一切是现实的母亲最痛恨的。

但郭建波所保持的天真,也许是恰好是和当年和父亲分开时的状态。这些年来,她一直保持这份天真,一直都在回味和渴望父爱。

可当时间把人推着向前,一路生长、变老,当郭建波走入中年的时候,父亲早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成为了此生郭建波,心中永远的痛。

面对压制,不断反抗,会在长久的时间里,成为郭建波生命的主线。

也许她此生能和原生家庭的伤痛和解,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和解,注定留下遗憾。

但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始终在郭建波体内涌动。这种被称为“春潮”的力量,依然是今天现代女性,一种稀缺的力量。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