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出局的是皇長子胤褆,爲了得到儲君之位,他甚至採取巫術詛咒等的手段來對付太子,事發後,於康熙四十八年被關押圈禁,其次是太子胤礽,前後兩次被廢,勢力被嚴重削弱,不再有能力爭儲。他們9人分成5派,皇長子胤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自成一派,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 、皇十四子胤禵組成以胤禩爲核心的一派,這四派勢力在朝堂上互相攻訐鬥爭,爲康熙所不喜。

文/晚風暮雨
康熙去世後,遺詔中指明將皇位傳給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但民間一直流傳有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即使在這種說法被學者們證明爲無稽之談後,很快又有人提出雍正“僞造遺詔”的說法,信衆頗廣。
人們爲什麼始終對雍正的繼位資格持懷疑態度呢?這一切還要從康熙年間著名的“九子奪嫡”說起。
康熙在位61年,一共生了50多個孩子,其中兒子有35個,序齒的兒子是24個。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宮奪嫡”,指的是康熙有能力、有野心的9個皇子爲爭奪或者鞏固儲君之位而進行的一系列明爭暗鬥。
這9個皇子是分別皇長子胤褆、皇次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
他們9人分成5派,皇長子胤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自成一派,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 、皇十四子胤禵組成以胤禩爲核心的一派,這四派勢力在朝堂上互相攻訐鬥爭,爲康熙所不喜。
而精明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組成的以胤禛爲核心的一派,則一直低調和隱祕,不與其他皇子發生衝突,甚至連精明的康熙也被瞞了過去,始終不知道這一派的存在。
四派勢力多年的內鬥,引起康熙不滿,被先後淘汰。
首先出局的是皇長子胤褆,爲了得到儲君之位,他甚至採取巫術詛咒等的手段來對付太子,事發後,於康熙四十八年被關押圈禁,其次是太子胤礽,前後兩次被廢,勢力被嚴重削弱,不再有能力爭儲。
皇三子胤祉的勢力大多是修書的文人,但這幫讀書人手腳不乾淨,屢屢犯事,導致胤祉被康熙所厭惡。
皇八子胤禩善於籠絡人心,得到大批朝臣的擁護,勢力極大,但最不討康熙喜歡,康熙曾說道:“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
一個皇子讓皇帝覺得危險之後,他就註定與儲君之位無緣。
可胤禩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我行我素,最後被康熙斷絕父子關係。
到了後來,9位皇子裏得到康熙信任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在這兩個人裏,康熙經過反覆權衡,最終選擇了年紀較大,老成持重的胤禛,將他立爲儲君。
康熙選胤禛,只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當其他幾派鬥得頭破血流,甚至有人對康熙也不夠尊重時,胤禛則始終穩定地發揮了奧斯卡影帝一般的演技,在康熙面前孝順和畢恭畢敬,而對其他兄弟則友愛互敬,給康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其他皇子彈冠相慶,甚至落井下石,皇十四子胤禵甚至在奏章中宣稱:“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
所有皇子裏,只有胤禛上書求情,這令康熙十分欣慰,專門下諭旨對他進行表彰:“前拘禁胤礽時,並無一人爲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爲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2,胤禛同時將自己塑造成閒雲野鶴,無意於權力的形象,不僅自稱“天下第一閒人”,還經常和僧人交往,同時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山居且喜遠紛華,俯仰乾坤野性賒。千載勳名身外影,百歲榮辱鏡中花。金樽潦倒春將暮,蕙徑葳蕤日又斜。聞道五湖煙景好,何緣蓑笠釣汀沙。”
被皇子爭權搞得焦頭爛額的康熙,看到與衆不同的胤禛,自然刮目相看。
3,康熙對胤禛之子弘曆(即乾隆)非常喜愛,常常稱他“有英雄之氣”,所以,胤禛沾了兒子的很大的光,才能得到康熙的青睞,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吧!
有意思的是,胤禛的經歷和明朝的仁宗皇帝十分相似,都是靠兒子上位。
永樂皇帝喜歡漢王朱高煦,不待見太子朱高熾(即仁宗),但是卻對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極爲喜歡,常常向別人炫耀自己有位“好皇孫”,每當想廢太子時,都是想到朱瞻基才作罷。
4,胤禛個人能力極強,這從他登基之後的表現就能看出來,在主管戶部時,他的政績斐然,讓康熙十分滿意。
康熙晚年意識到因“寬仁之政”,而導致官風怠惰,綱紀廢弛,打算找一個能夠興利除弊、撥亂反正的接班人,而這個人非胤禛莫屬。
最終,康熙選擇了胤禛爲儲君,他在遺詔中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來,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可見,胤禛已經成爲皇位的唯一繼承人,他用不着,也沒必要篡改和僞造遺詔。
胤禛繼位後,改元“雍正”,其他皇子要避諱,名字中“胤”字,全部改爲“允”字,由於皇十三子怡親王允祥始終支持雍正,在所有皇子裏,兩人關係最爲親密,故雍正在他去世後命令恢復他名字中胤字,重新叫做胤祥。
參考資料:《清聖祖實錄》、《清史稿》
相關文章